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

一、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需求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 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需要;另一方面,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上的约束, 需求必须是有支付或购买能力的需求。比方说,有的人不喜欢吃牛肉,他的收入再高也不会去购买牛肉。因而不构成对牛肉的需求;还有的人可能对高档化妆品有特别的偏好,但受到收入的限制没有能力去购买,因而也就不构成对高档化妆品的需求。因此,需求是主观爱好和客观能力的统在经济学中,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的概念。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量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应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收入、年龄、教育水平、预期等等,而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该商品的价格。

从日常经验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条需求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则越小。

可以用运动鞋市场为例来说明需求法则。图 11—1 显示了运动鞋市场的需求曲线,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在每一种可能的价格下,曲线上相应的那一点确定了运动鞋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量,而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等于各个消费者需求量的加总。例如,在每双鞋 100 元的价格下,每个水消

费者愿意购买 3 万双;如果每双鞋的价格降到 60 元,则消费者愿意购买 5

万双。用术语表示就是:在 100 元的价格下,需求量是 3 万双,在 60 元的价

格下,需求量 5 万双。曲线由左卜方往右下方倾斜率为负,反映了“价高量减、价低量增”的需求法则。

在这里,再次提醒读者注意,不要混淆需求和需求量两个概念,需求代表整个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整个需求曲线,而需求量仅指曲线上与某一价格对应的那个特定的量。

通常说需求曲线表示了不同的价格下的需求量,也可以用另一种说法, 即曲线代表了对某一商品的市场投放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比如,如果有 3 万双运动鞋投放市场,消费者每双鞋愿支付 100 元的价格,如果投入量

增加到 5 万双,消费者就只愿支付 60 元的单价。

因此,需求法则也可以这样表达;要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两品,该商品的价格必须降低。

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对市场需求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项。

  1. 偏好。偏好既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也与整个社会风俗,

    时尚有关。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商品(如流行时装、音乐唱片)的需求对社会偏好十分敏感,即使价格不变,由于社会时尚的改变,流行时髦的变迁,需求量也会有急剧的变化。

  2. 收入。一般说来,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即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而需求是受支付能力的约束的。

需求曲线 D 显示了在各种价格下市场需求总量的组合曲线斜率为负,反映了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关系的需求法则

图 11—1 运动鞋的需求曲线

  1. 相关商品的价格。需求不仅取决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其他商品中,有两类两品的价格影响最大。一是替代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代替的商品,如猪肉与牛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例如,如果猪肉的价格上涨,牛肉的价格相对猪肉来说会显得较为便宜,人们就会用牛肉去替代猪肉,从而增加对牛肉的需求。

二是互补品,即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如钢笔与墨水,汽车与汽油等,显然,如果汽油价格暴涨,使用汽车就会变得昂贵,因而对汽车的需求会下降。因此,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1. 预期。对商品需求产生影响的是社会的群体预期,而无论这种预期正确与否。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贮存起来。预期效应有时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综合以上各因素,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Qd = f(P,T,Y,Ps ,Pc ,Pe )

其中 Qd 代表需求量,P 为价格,T 代表嗜好,Ps 为替代品价格,Pc 为互补品价格,Pe 为预期价格。在图 11—1 的需求曲线中,只考虑了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假定其它自素是即定的,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变动。如果其他因素,如收入、替代品价格发生了变化,在图中就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 11—2 中以收入的变化为例。假定需求曲线 D 代表 3 人均月收入 800 元下的需求状况,现在如果人均月收入上升到 1,000 元,那么在每一个价格下,消费者都愿意购买比以前更多的运动鞋,于是,整条需求曲线 D 向右移动至 D’,表示需求(即不是需求量)上升了。例如,在 100 元价格下,消费者月收人为 800 元时(需求曲线 D)愿意购买 3 万双运动鞋,而收入上升

到 1000 元时(需太曲线 D’)则原意购实 5.5 万双运动鞋。同样,如果收入下降,则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在此,请读者务必分清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图 11—2 运动鞋的供给曲线

二、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

在市场的卖方这一边,厂商愿意生产和出售多少两品也取决于许多因

素,如技术发展水平、原材料供应状况、劳资关系、厂商对今后市场走向的预期等。与需求一样,我们从经验法则中知道,该商品的价格是一个最决定性的因素。在此,要注意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这与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是完全相似的。

在经济分析中,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图 11—2 相对应,可以画一张运动鞋的供给曲线图(图 11—3),图中曲线显示了种价格与该价格对应下的生产者愿意提供的运动总量的所有组合情况,因此,供给通过供给曲线表达出来。

由于在图中我们包括了所有的运动鞋生产者,所以又称其为产业供给曲线或市场供给曲线。一般说来,价格越高,生产者的供给量越大;反之则反, 这就是“供给法则”,也就是说,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可以这样说明图 11—

3:当运动鞋的价格为 60 元时,市场每双供给量为 3 万双,当价格提高至 100

元时,市场每月供给量就增加至 5 万双。

在画诸如图 11—3 中的供给曲线时,是假定除了价格以外的一切有关因素都是假定和不变的。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就会有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曲线上的移动)。其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技术状况。技术进步通常会带未生产成本的降低或产量的提高,因此与任一供应量相对应,生产者的要价降低了,这等价于在每一价格下,生产者愿供给更多的数量,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外移动。

  2. 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相应上升,与任一产量相对应,生产者的要价会提高,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3. 其他商品价格。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上升了,那么,生产者有可能被吸收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去,在一定的价格下,会减少原商品的产量。在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工艺大致相近的商品之间,这种替代性尤为明显。

  4. 预期。与消费者一样,生产者也对未来的市场价格有预期,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上涨,则生产者会尽量减少现时供给,预期价格下跌则相反。

  5. 政府税收。政府税收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如果税收增加,则事实上使产品成本提高,在相同的价格下供给量会较前减少,也就是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政府补贴可以看作是“负税收”,作用正好相反。

图 11—3 表示技术进步对供给的影响。供给曲线 S 代表技术进步发生前的供给状况,现在如果技术进步促使生产运动鞋的成本降低,那么在一个价格下,生产者都愿意为市场提供比以前更多的运动鞋,于是,整条供给曲线S 向左移动至 S’,表示供给(而不是供给量)提高了。例如,在 100 元价格下,技术进步前(供给曲给 S)生产者愿意提供 5 万双运动鞋。而技术进步在(供给曲给 S’)生产者则愿意提供 7 万双运动鞋。

三、生产函数和等产量线

一个社会所能生产的商品总量总是受制于社会可利用的资

图 11—3 需求曲线的运动

源总量和技术状况。同样,对任何一个厂商(指以盈利为目的、进行生产性活动的个人或组织)来说也面临同样的约束,不管厂商从事的是飞机的生产、苹果的种植还是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它投入的生产要素有限,在它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能提供的产量定不会超过某个上限,这样一种约束关系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表述。

所谓生产函数,描述的就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的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技术联系。生产函数本身并不涉及价格或价值问题。

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L)、资本(K)、自然资源(N),目前技术状况为 T,则生产函数可表述为:

Q=f(L,K,N,T)

其中 Q 为最大可能是产量,上述公式表明,最大可能产量取决于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因素。显然,如果技术条件 T 改变了,那么同样的 L、K 和 N 的组合可能会达到新的产量。

如果某一种投入要素的组合带来了生产函数所要求的产量,我们就称这样的生产在技术上的是高效率的。在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假定所有的厂商都知道相应产品的生产函数,因此他们总是能达到技术上高效率的产量: 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总是寻找达到最高可能产量的途径;另一方面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厂商难免会在市场竞争中遭淘汰。

在图像中可以用等产量线来描述生产函数。假定小麦的生产需要投入两种要素:劳动(L)和土地(N),那么等产量线就是一条由用技术上有效的方法生产一定产量的所有劳动和土地的可能组合点所组成的一条曲线。

比如说在图 11—4 中,等产量线 Q1 表示,要生产 100 单位的小麦,既可以用 1 单位劳动和 5 单位土地,也可以用 3 单位劳动和 2 单位土地,前者是一种粗放式经营法,后者则是一种相对精耕细作的办法,但两者从技术角度说都是高效率的,因为 1 单位劳动和 6 单位土地或 3 单位劳动和 2 单位土地

的组合最多都只能产出 100 单位小麦。

与无差异曲线一样,不同的等产量线组成一族曲线,离原点越远的代表产量越高,并且从等产量线的定义可知,任何两条曲线不应相交,因为相交点代表使用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相同,但产量却不一样,这显然是违背等产量线的定义的。注意,光凭等产量线并无法判定哪种生产方法是最优或成本最低的方法。

图 11—4 代表的生产函数我们又称“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即达到既定产量的小麦既可多用土地少用劳动也可少用土地多用劳动,投入要素的比例是可以变动的,这是与大多数情况相符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可能性。比如说,投入要素为工人和铁铲,否则不是多余的工人没用,就是多余的铁铲闲置,这种情形的等产量线如图 11—5 形状,工人的生产工具的比例固定在 1:1,因此,所有等产量线的折点都在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

图 11—4 等产量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工人的数量为 OC,铁铲的数量为 OA,按照固定比例的生产技术条件,工人的实际使用量只能为 OB,产量 Q1,BC 数量的工人

是多余的,不能提供任何产量。这种形式的生产函数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可写成:

Q=min(K,L)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通常生产一件产品要投入几种生产要素,如生产小麦要投入土地和劳动,为了分析某一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暂且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如劳动可以变动,其他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暂且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如劳动可以变动, 其他要素均为既定。表 11—3 列出了劳动投入的变动与小麦产量变动的关系

(假定土地投入不变)。其中平均产量(AP)等于总产量(TP)以投入劳动量(L),边际产量(MP)为增加一单位劳动带来的增加的产量,即:

图 11—5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AP=TP/L

MP=△TP/△L 或ϑTP/ϑL

如果将表 11—3 用图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图 11—6 中的三条曲线。图(a)

中是总是量曲线,从雇佣 1 个工厂开始到第 9 个工人投入劳动,小麦产量随

之上升,在投入 3 个工人之前,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在投入 3 个工人之后以

递减的速度上升,最后达到 610 单位的最高产量,此后,进一步增加劳动投入反而减少了总产量。

图(b)中显示了平均产量线和边际产量线,三条曲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