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求

一、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各个区域生产综合体内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动力等生产力的配置与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相协调。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居民点的布局的研究,主要指对各类城镇在区域生产综合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与周围地区生产发展相互适应程度和在地域上分工协作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各类城镇的发展条件、发展规模、部门构成和主要职能的研究。总之,在地区生产综合体中城镇的布局是把各类城镇作为经济区的各级经济中心来看待的,是把各类城镇置于整个城镇居民点体系之中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城镇居民点与生产布局,可以进一步明确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部门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关系,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动力、科学文化事业、商业各部门,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综合部署得以具体落实。

由于城镇居民点的布局与区域生产力的分布密切相关,因此城镇居民点的布局也往往受地区的资源分布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条件、交通分布条件、工业分布条件、原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城镇布局的研究,必须从区域到城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一)资源分布条件

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开采条件等,对城镇居民点的形成与分布,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如矿区的城镇居民点, 就是因矿床的分布情况,矿井、采矿场位置以及选矿、烧结、冶炼厂的分布和交通运输等条件,而有不同的布局和组织结构形式。

风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必然引起风景旅游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等。

(二)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对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征上,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城镇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也就不同,如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城镇居民点的分布较为稠密,水系发达的河网地区比干燥缺水的干旱地区城镇居民点分布也较稠密。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 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与发展的规模及布局结构形式。

(三)人口分布条件

人口分布对城镇居民点的形成及其发展影响很大。人口稠密地区,城镇居民点分布密度大;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城镇居民点分布密度小,同时也影响居民点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问题,它与地区的经济水平、经济性质、居民移居的历史,以及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条件等有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因为经济发展了,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居民移居的历史也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地说,移居的时间较久、开拓较早的地区比开拓较晚的地区人口分布稠密。政治因素是指国家对地区人口分布所考虑的政治和行政的措施。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发展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力分布的客观规律,对人口进行有计划的分布与控制,是迅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

国家根据不同地区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组织移民支援内地,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开辟新的行政、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使全国人口得到合理的分布与控制。

(四)交通条件

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对地区城镇居民点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社会产品交换的需要,城市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许多重要城镇都分布在江河汇合口或铁路沿线。而其他较大的居民点,往往分布在交通线路能够到达的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限制了物资和文化技术的交流, 也就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点的扩大与人口的集中。而新的国家铁路、公路交通干线的开辟,促进了沿线城镇居民点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往往可以改变人们的距离概念,使中心城镇居民点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有可能改变城镇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

(五)工业分布条件

地区的资源分布、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和交通条件,既影响工业的分布,也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分布。而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情况,工业的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及工业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形式与规模。城镇居民点内工业区的性质与规模,直接影响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相互关系和城镇居民点的布局结构。

(六)原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原有生产布局基础,是城镇居民点布局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原有生产布局基础,反映了区域生产力分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以及城镇形成发展的地区因素及其规律性。新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必然要受原有生产布局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城镇居民点布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如生产技术的高度现代化,可以促进工业向大型化发展,从而促使工业区规模的扩大与工业城镇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可以促使自然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并使城镇居民点向纵深地区分布,促使人烟稀少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新的城镇居民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