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域关系

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机的物质资料, 无论栽培作物、种植树木、饲养畜禽和水产养殖,它们生产的全过程,不管社会的性质如何,总是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错在一起,即生产上自始至终就与自然力协同发生作用。这是马克思早经阐明的农业最主要的特征。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具有共同性,都是

为了满足社会一定时期的需要,都要适应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也就是它们都必须服从于一定社会形态下共同的生产发展和生产配置原则的支配;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便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同工业生产相比,它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更大。

其次,农业必须依靠大量土地才能进行生产活动,由于土地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而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土地如利用得当,其生产力却不会消失而且还能改善和提高。正因为农业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土地面积大小、位置优劣、距离远近、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由于以上这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从而派生出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严格的节律性,较长的周期性和生产的不稳定性等。

农业的地域性,不仅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品种各具有自己固有的生态习性,而且也是由于在不同历史社会经济的条件下,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造成的。即使象江苏这样一个小省,绝大部分是平原,农业分布不仅表现出有大的地带性差异和较小范围的非地带性的类别,同时也因为开发历史的早晚和土地劳力负担的不均等原因,显示出许多种植制度不同的类型地区和相异的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的节律性,各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受季节变化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物候节律。再加之我国的复种、间作、套种等栽培方式,各季的每茬作物对耕、种、管、收等农活,时间要求很严,不违农时,合理搭配,显得极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工作时间

(劳动时间)的不一致,人们进行耕作或饲养的时间,只占整个生产时间的一部分,使得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利用和支出,不同季节也是不均匀的, 因而产生了农忙、农闲季节性的劳动差别。因之,农业生产应因地因时制宜, 农业生产的地区与时间不同,其发展的方法也不同。

农业周期性长又是一个特点。农业生产上一个生产周期同下一个生产周期,上一代同下一代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割断。也不象其它物质生产部门, 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开,经常不断地取得产品。而农业必须经历一个连续的生产周期,即产品的生物自然生产过程告一段落,才能获得产品。在农业地理上,当研究作物品种布局或发展多种经营、选择合理经济结构时,如何周密考虑早晚熟结合、长短结合、忙闲结合,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活动一般都在田野进行,除了极小规模的温室栽培外,不能不受人力尚未能控制的不利自然因素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即使瞬息间的灾害性气候侵袭,就会造成减产损失,从而形成生产不稳定状况。研究和探索不同地区如何设法适应,谋求避灾抗逆的途径和布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