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镇化与城镇居民点体系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居民点,是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一定的形式组合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

它们在整个区域社会生产综合体中起着不同的经济中心的作用。

城镇不能脱离它们所在的区域而孤立地存在。城镇与区域是“点”和“面” 的关系,是区域与经济中心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内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城镇的发展,又有力地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从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的关系来看,城镇在区域中并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点”,它们是以“星座”的形式分布于区域之中。城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中心城市(镇)的关系,就象各星座之间以及各星座与恒星之间的关系一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居民点各以其一定的吸引范围围绕着中心城市

(镇)而分布,各城镇既与周围地区发生联系,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在一起,同处在一个区域生产综合体中。区域内这种由不同等级与规模、不同职能特点的城镇居民点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空间统一体, 这就是城镇居民点体系。它是区域社会生产综合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镇居民点体系,也是反映区域生产力分布的基本形式。各个城镇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行政职能、经济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整个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差别。这种差别最本质的特点是反映了它们在执行国民经济职能上的差异性。一个区域有什么样的城镇居民点体系,以及这些城镇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都不能脱离区域的具体条件——包括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发展条件,及原有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因此,要搞好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规划,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分析研究区域的生产力地域组合,以便合理确定城镇居民点体系中各个城镇的职能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城镇居民点体系也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由于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城镇化的进程在迅速地发展。城镇化过程最集中地表现为人口的再分配过程,即人口在一个地域内的集聚而造成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镇)数目的不断增多。同时还表现在城市人口职能构成上的变化,居民的社会心理、生活习惯、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城市组织结构的变化,城镇居民点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新的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出现。

由城镇化而引起的这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居民点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形式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心地区的强有力的吸引与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地向外扩张,使大城市逐步地被城镇化的大城市地区所代替。同时城镇居民点之间的协作联系与分工也随之而加强。由此可知,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城镇化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城镇化的进程又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交通运输事业的现代化、建筑的工业化、信息系统的自动化, 以及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等,对于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居民点体系正在全国各个区域不断地形成与发展着。从大中城市集聚地区到广大的农业地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组成了大中小相结合的、遍布于全国城乡的城镇居民点网络体系。它们在执行国民经济职能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但是,过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由于没有开展区域规划和对城镇居民点分布体系缺乏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布局,因而各城市往往孤立地进行规划,造成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为依据而陷入盲目性,使大城市缺乏控制、小城镇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基本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开展对城镇居民点体系的调查研究,全面认识它们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与区域生产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使各类城市(镇)都能得到协调的发展,使全国城乡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广大县城(镇)为纽带、以遍布全国农村的集镇为基础的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各具特点的城镇居民点网络体系。这对于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克服生产力布局中的盲目性,加速“四化”的建设, 促进全国城乡的普遍繁荣、改变城乡的面貌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