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农业发展基础的分析

一、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

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有充分的光、热、水分和养料,农作物就能很好地生长和发育。反之,农作物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因此,将各种作物配置在自然条件最合适的区域,无疑是农业配置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那些不利的自然条件,由于人类在生产实践中, 掌握了自然规律,选择作物以适应之,或者对某些因素进行定向改造,使符合于人类的要求,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此,对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必须着重调查研究与分析。

  1. 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在规划地区内,要分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候因素,即气温、积温、降水数量、季节变化、霜冻期长短,以及各类灾害性天气(如旱灾、水灾、低温灾害、台风、冰雹、干热风等),并根据各类作物的农业指标温度和生长发展过程所需的气象条件,划分农业气候区和副区。再从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农业的部门结构、耕作制度,以及农业气候资源被利用程度,并提出提高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的可能性和途径。

  2. 土地资源的分析。土地生产力的高低是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的综合反映。自然条件方面需要考虑坡度、地面割切程度、排灌条件优劣、地下水深度、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受侵蚀强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则有土地利用现况,单位面积产量等。对区内土地状况应进行全面普查,弄清地区内各类土地(指耕地、果园、林地和牧地等)的等级、面积及历年利用状况,各类主要作物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单产情况,并作出土壤等级分布图和农作物分布图,以便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水资源分析。地区内水资源条件、降水量的年分配和月分配的特点,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地区内的地表水径流量和地下水动储量及其年内分布情况;水资源对农业、工业和其它各项事业用水的保证程度;水利建筑的分布和经济效益;农业用水量和各部门的用水特点,工、农业之间用水的协调情况;用水矛盾的主要地段,及其合理分配水资源的情况;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区内水资源的可能性和方向等。

  4. 地形和小气候情况的分析。地形,特别是小地形和微地貌,是人类最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之一。从平面分布上统计各类地形的面积和分布,在立面上分析各类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和微地貌,研究其对区内不同类型农业生产、作物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分析改造地形的可能性。

在全面分析基础上,根据地形、小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划分农业用地分区,提出不同类型用地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和改造不利因素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