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以下的地、县、镇三级城镇居民点体系布局
地、县、镇城镇居民点体系与上述几种区域类型的城镇居民点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地、县、镇三级中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与广大农业地区和农业经济有紧密的联系,是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的区域城镇居民点体系类型。从本地区的建设要求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合理分布生产力的原则,搞好以地区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县城为纽带、以区乡集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的规划与布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明:只依靠在大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市(镇), 并不能根治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的问题;而只有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计划
地改造旧城镇、建设新城镇,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促进全国城乡的普遍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十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将工业与人口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合理分布,不能把工业都集中在大城市里。要依托广大的小城镇发展工业,使产、供、销合理结合,并使广大农村逐步发展成为日益繁荣富强和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多种经营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基地。发展农村工业,必须有城市工业的支持与协作。实践证明:在工业城镇分布较多、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农村工业就比较容易发展起来,农业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社员收入水平提高得比较快。反之,在工业城镇分布稀少的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比较缓慢、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农村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还直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新鲜蔬菜、副食品及建筑材料、轻工业原料,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和工业产品, 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地(市)、县、镇三级中心的经济发展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很快,有的地区比较落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综合分析各个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区域城镇居民点分布体系规划,把人口分布与开发地区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加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区能够迅速得到发展,逐步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地、县、镇各级中心,大多数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别是县以下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先有城镇、后发展工业。有的至今工业仍比较落后,在规划期内也没有安排重点项目。其经济上的职能仍然是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经济中心,从事于城乡物资交流、商品交换。城镇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为了加强各级城镇中心的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应分析它们在执行地区各级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各个城镇居民点在地区城镇居民点体系中地位变化的情况(包括历史上的变动情况和规划期内的可能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地理位置、当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和经济联系特点等方面,了解和掌握城镇发展的规律性,为确定区内各个城镇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和重点城镇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例如 1976 年至 1977 年,湖北荆州地区,在全区范围内,以本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自然条件为依据,结合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开展了以工业分布与城市(镇)布局为主体的区域全面调查与规划,综合解决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矛盾。在区域城镇居民点分布规划中,根据多搞小城镇的方针和现有城镇分布与发展的条件、已有的工业基础与资源条件,确定除沙市以外, 还可发展 10~15 万人口的小城市 5 座,相应发展 2~5 万人口的城镇 17 座, 1 万人以下的集镇 39 座,公社中心 108 个。明确各城镇之间的地区分工与协作关系。明确区域内各重点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为地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结合每座城市的特点,正确确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并采取措施,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每座城市的优势。
根据地、县、镇三级城镇体系的特点,在规划布局中,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地区行署所在地,一般都是中小城市或重要县镇所在地,具有综合性
的城镇性质。
地区中心要求在地区范围内在政治上起领导作用,在经济上起带动地区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和组织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的作用, 在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的业务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在工业布局上, 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工业、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 以及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机械加工与修造工业,以便在技术装备上能够推动与促进地区广大县城工农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或新开发的地区,在生产力布局上应考虑适当集中在地区中心,并使地区中心和周围的城镇具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地区中心还应考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可能性,以促进整个地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工业基础及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要注意控制地区中心的发展规模。对不必要在地区中心安排的工业,应根据接近原料产地和节约用地的要求, 尽量安排在周围的小城镇中去,并通过工业产品、零部件的扩散和一条龙生产协作的组织,大力支援县城工业的生产,以发挥地区中心的骨干作用。
- 县城一般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县城经济联系的主要特点是面向本县的广大农村。
加强县城一级经济中心的建设,对于贯彻发展小城镇的方针,推动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县城经济中心,比较均衡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加强县城一级经济中心的建设,对于均衡分布生产力,繁荣经济,改变地区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城一方面接受上一级中心城市的领导和工业的扩散与协作任务;另一方面又有支援和带动下一级乡区集镇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在县城的规划中除安排好县级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外,根据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发展支农工业为中心的地方工业, 使农、工、商、副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县城工业对于社队工业的支援作用,以便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广大农业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
- 加强镇(或乡区中心)的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广大农业地区的区乡集镇是城镇结构的最基层单位,是一种非农业人口或亦工亦农人口相对集中并有一定设施的城镇型居民点,是一个小地区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分布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城镇居民点类型。搞好这类最基层小城镇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大农业地区的区乡集镇建设的关键是根据每个集镇的特点,发展集镇工业和手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在综合规划的基础上作好城镇居民点布局规划。通过农村农、工、商、副集体经济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地带动城镇的改造和小城镇的建设,使全国广大农村小集镇逐步建设成工农结合、兼具城乡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并有力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例如,江苏省的无锡县、近年来创造的农、副、工结合,全面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社队工业发展的经验、为各地更好地发展社队工业、建设工农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村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977 年无锡县的工业产值达 5**.**8
亿余元,其中社队工业产值占 56%以上。全县有 101 个县属厂。除 6 个厂分
布在全县唯一的县属镇外,其余 95 个厂分散在全县 35 个公社,另外 1900 多个社队办的工厂更是星罗棋布。由于社队工业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个县的各个公社所在地,正逐步形成为兼有城乡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公社所在地有工厂、商店、旅社、饭店、浴室、汽车站、中小学、医院、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等。在多数大队所在地也有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缝纫、理发组等。1977 年无锡县在县、社、队企业工作的亦工亦农的社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9**.**5%。能够操纵机器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农民又是工人的一代新人正在成长起来。
通过农村农、工、商、副、集体经济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地带动城市
(镇)的改造和促进全国广大小城镇的建设。
- 作好地区建设条件的分析、充分估计出现新城镇的可能性。
在地区城镇居民点体系中,各级中心相应的地位关系,即它们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区内新的资源的开发、交通联系的改变,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建设条件或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段,往往有可能成为今后生产力集结的中心。例如湖北荆州地区的地区中心,位于汉江边上的沙洋镇,建设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随着两沙运河的开发,将成为南北通途中的水运枢纽,在规划中,通过分析,提出了发展为工业小城市的建议。由此可见,应作好现有城镇建设条件的全面分析、根据规划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充分估计到区域内出现新城市(镇)的可能性,使规划留有发展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