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

—“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 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 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 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 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失足落水

炙烤大地;

落水←喝水← 

① “渴”←“热栎树呆立;

陷于淤泥 

②淤泥←小河缓缓← 河道弯弯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 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

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