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与印度支那局势
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署后,美国取代了法国在印支的地位,广泛介入印支事务。随后签订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将印支三国划入条约保护范围。这是与日内瓦协议不相符的。美国声称,它在印度支那的目标是援助南越政权“抵抗颠覆企图或通过军事手段实行的侵略”,并在南越政权基础上实现统一,造就一个反共的越南。这显然是针对越南北方和中国的。美国还认为,失掉印支三国会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引起连锁反应。这种推论使美国在印度支那越陷越深,从干涉走向战争。美国的介入中断了刚开始的印支和平进程,使印支三国先后处
于长期的战乱之中。
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实行半家族的独裁统治,开展范围广泛的“除共运动”。对在南方的越南劳动党(即现越南共产党)人以及各阶层人士进行大规模镇压和报复,使数十万人遭政治迫害,激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美国纵容和支持南越政权,向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派遣军事顾问。50 年代的后期,南方出现自发的武装反抗,在有些地方发展为游击战。北方的劳动党中央曾主张在日内瓦协议范围内开展和平的政治斗争,通过和平方法争取统一,并认为这符合苏共二十大倡导的和平过渡,有利于巩固北方。然而,北方的克制没有使南方有所收敛。面对南方的现实, 北方在 50 年代末决定重新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实现统一。1960 年底,劳动党恢复在南方的领导机构,南方各界人士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不久建立了统一的解放武装力量。南方的武装斗争再次兴起。1960 年美国曾要求吴庭艳进行必要的社会和政治改良,以扭转局势,遭吴坚决拒绝。
美国也向老挝提供军事援助,支持右翼势力排斥爱国战线并威胁武力解决寮国战斗部队,导致极右派在 1959 年底发动政变上台。就在这一年,越南北方着手开辟经老、柬两国东侧到越南南方的运输通道,即“胡志明小道”。这对越南南方的战争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也因此将老挝视为控制东南亚的关键环节。1960 年 8 月中立主义的军官推翻极右派政府,原首相富马重新执政。美国却支持极右派另组政权,在年底进占首都万象,迫使中立势力与爱国战线联合。不久,爱国战线的解放区显著扩大,控制了战略要地,保障了胡志明小道,并逼近万象。为避免直接军事介入,肯尼迪政府转向政治解决。1961 年 5 月和 1962 年 7 月两次举行日内瓦会议,决定老挝中立。1961 年 6 月富马再任首相,爱国战线的苏发努冯和右翼的富米任副首相。中立和联合使局势暂时平静。
1961 年肯尼迪上台后,美国不再要求南越进行社会和政治改良,而大量增加援助,帮助南越政权扩军。年底肯尼迪决定大量增派军事顾问。随后设立驻越军援司令部。美国直升机部队和特种部队直接参与旨在摧毁解放区和控制越柬边境以切断北方运输通道的作战行动,并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和凝固汽油弹。美国的干涉升级。在英国游击战问题专家汤普逊的建议下,美国支持南越政权广泛建立“战略村”,把农民集中起来, 使其与解放武装力量隔绝,企图以此断绝后者的兵员和食物补给。这种在美国援助下军事打击与绥靖相结合的作战方式称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发动广泛、持久的人民战争对抗特种战争。到 1963 年底,解放武装力量摧毁大批战略村,在许多战略村中建立了秘密群众组织,控制了南方一半以上的农村。美国的特种战争失败。1963 年 11 月美国策动南越政权军队发动政变推翻吴庭艳。
老挝联合政府成立后,美国仍纵容右翼势力骚扰、进攻爱国战线。1964 年右翼势力发动政变,爱国战线被迫离开政府。美国飞机不久后持续轰炸胡志明小道。爱国战线与爱国中立力量一起,开始同右翼势力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
特种战争失败后,美国约翰逊政府决心把战争扩大为美军直接参战的局部战争。1964 年 8 月美国以其军舰在北部湾(即东京湾)遭到越鱼
雷艇袭击为由,通过授权总统扩大越南战争的国会决议案。1965 年 2 月美空军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战略轰炸,3 月美作战部队在南方登陆,6 月美支持南越将领阮文绍上台,7 月美设立驻越陆军司令部。此后,美国的卷入逐步升级,1969 年初驻越美军达 50 多万人,澳大利亚、韩国等也派军队参战。但这并未根本改变战场形势。持久、残暴、前途渺茫的战争以及严重的伤亡和损失,使美国国内发生大规模反战运动, 大批青年抗拒征兵,多次发生大规模游行以及冲击、占领有关机构的事件。越战成为美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并使美国无暇顾及世界其他地区, 从而影响其全球战略利益。1968 年初越南北方派主力部队南下发动新春攻势,全面攻击美军和南越军队目标。攻势未取得理想战果,却表明美国已陷入既无法取胜又无力使战争继续升级的僵局,使美国国内舆论发生分裂,极大地动摇了美国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约翰逊不得不于 3 月
31 日宣布部分停止对北方的轰炸。5 月越南和美国在巴黎开始谈判。11 月美国无条件停止轰炸。这意味着美国承认事实上已经输掉了这场局部战争,剩下的问题是如何“体面”地脱身。
1969 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企图通过谈判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寻求出路。1 月越美谈判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南越政权的四方谈判,后来越美高级代表进行了多次秘密谈判。6 月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成立。7 月美军开始分批撤退。为使南越政权在美军撤离后仍能存在, 美国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大力扩充、装备、训练南越政权军队, 使其接替美军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还力图摧毁在柬、老境内的越军基地和运输通道。 为此,1970 年 3 月 18 日美国策动柬埔寨右派政变,4 月 30 日美军进入柬东部攻击越军基地;1971 年初美国支持南越政权军队入侵老挝南部,企图切断胡志明小道,与老挝人民解放军和越南军队发生激战。1972 年春越南南方解放武装力量再次发动攻势,扩大解放区。美国则在 4 月对北方发动规模空前的轰炸,5 月布雷封锁北方沿海港口。12 月越美谈判陷入僵局,美再次大规模轰炸北方。美国的这些措施未能根本扭转其被动处境。
柬埔寨政变后,遭废黜的国家元首西哈努克号召推翻亲美右派政府,得到柬共产党等的响应和支持。1970 年 5 月柬民族团结政府在北京成立。以柬共为主的民族解放力量迅速控制大部分国土。1970 年 4 月西哈努克发起举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越南、越南南方共和、柬埔寨、老挝爱国战线等三国四方领导人出席。这标志着印支三国在抗美斗争中进一步加强合作。
1973 年 1 月 27 日越美签订巴黎协定。随后召开有五大国参加的巴黎会议,确认并支持该协定。协定生效后,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停止。3 月 29 日美军全部撤离越南,7 月美国完成在越南北方沿海的扫雷。美国在越南的直接军事介入就此结束。同年 2 月老挝爱国力量与万象政府签
订协定,翌年 4 月成立临时民族联合政府。但是,越南的统一仍未实现, 南方对立双方的政治谈判毫无结果,军事冲突不时发生;柬埔寨问题仍未解决;老挝局势也不稳定。美国仍继续向南越政权提供援助和派遣文职顾问。
1975 年 3 月越南北方军队发起扩大南方解放区的进攻战役,南越政权军队迅速败退。3 月底劳动党中央决定开始最后战略决战。4 月中旬美
国驻南越人员撤离。4 月 30 日以已故领袖胡志明命名的战役胜利结束,5 月 1 日南方全境解放,越南重新统一。柬埔寨解放力量同时发起攻势,4
月 17 日解放金边。1976 年 4 月柬埔寨王国改称民主柬埔寨,柬共领导人波尔布特任总理,西哈努克宣布退休。1975 年 5 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号召各地夺取政权,8 月 13 日万象革命政权成立。12 月 1 日废除君主制,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苏发努冯任主席,人民革命党领导人凯山·丰威汉任总理。
印支三国、特别是越南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它们的胜利证明弱小国家可以赢得抗击大国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美国以反共的名义军事介入印支长达十余年,花费数千亿美元,阵亡 5.8 万人,伤 30 多万人, 结局却是共产党在印支三国执政。这对美国的国内政治、对外政策以及经济都产生深远影响,使它开始认识到自身力量的限度。美国在印支的战争政策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美国的主要盟国也持保留态度。中国作为印支三国的近邻始终支持它们的抗美斗争,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还曾派遣支援部队。苏联的支持开始主要是政治上的,1965 年以后援助逐渐增加。战争结束后,没有像美国最初认为的那样在东南亚引起连锁反应。但美国被迫撤退对东亚局势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