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后的东南亚
随着美国逐步减少对越南的军事干预和 1975 年印度支那恢复和平, 东南亚局势发生变化。
印度支那三国经过长期的战争,确立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国内秩序得到恢复。但由于战乱的影响,经济状况较差。特别是越南,二战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多数其他东南亚国家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活动,但对政局影响有限并逐渐削弱。泰国保守的军人
政权在 1973 年被迫下台,1976 年军队发动政变,建立趋向温和的军人政权,右翼势力影响下降。其他国家保持了政权的连续性,国内大体稳定。
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减少了在泰国、菲律宾的军事力量。美国参加的、以抵御“共产党的侵略”为目的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于 1975 年 9 月
决定分阶段解散。区域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进一步发展。该联盟 1967 年成立,由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组成,1971 年底签署中立化宣言,决心使东南亚成为和平、自由、中立地区。1976 年初东盟举行首次首脑会议。1977 年第二次首脑会议决定,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美、日、澳、新和欧共体的对话与合作。70 年代中期东盟各国先后与中国建交或发展关系,改变了长期互不交往的状况。越南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也有所发展。70 年代初苏联加强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等主张,遭到东盟拒绝。1978 年苏越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后,苏联取得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的使用权,引起东盟各国和亚太地区有关国家的不安。苏联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是它在世界范围内采取进取姿态的一部分。
1975 年以后越南加强对老挝的控制,并企图控制柬埔寨,遭到柬共
领导的民主柬埔寨政府的拒绝,越柬间不断发生边界冲突。1978 年 12
月 25 日越南军队入侵柬埔寨,1979 年 1 月占领金边和柬大部分国土,越南支持的柬人民革命党组建政府。民主柬埔寨政府领导的军队转移到西部山区和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西哈努克和原王国首相宋双也分别建立抗越组织。1979 年底民柬政府改组,乔森潘(1931— )任总理,并停止执行曾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的 1976 年宪法,提出建立民族团结阵线。
1981 年底柬埔寨共产党宣布解散。1982 年 6 月民柬方面、西哈努克和宋双三方组成西哈努克任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实现三方抗越力量联合。民柬三方力量不断增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使越军在柬陷入长期的僵持局面。越南入侵柬埔寨得到苏联的支持,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中国、泰国以及其他东盟国家支持民柬三方的抗越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