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变化的若干趋向

1989 年及其以后东欧和苏联局势的急剧变化,改变了冷战时期长期存在的国际力量对比。从那时起,各主要国家和各种政治力量利用新旧格局转换期间地理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机,力图把握国际局势变化的趋势,争取在未来的新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世界各种力量正在重新组合。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它认为,苏联和东欧发生的变化表明以它为首的西方嬴得了冷战的胜利,它因此从西方的领袖变成世界的领袖。从 1989 年起,布什政府便声称将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基本内容包括:在美国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西方的价值观;利用联合国遏制地区冲突。后来,美国提出保证美国和西方的经济安全、确保防务和在全世界推进民主是其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为此,90 年代初以来,美国在欧洲竭力加强以它为主导的北约的作用,力图通过与东欧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苏联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将它们纳入美国主导的新秩序中;在东亚争取通过亚大经合组织建立美国广泛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并保持在东亚的政治参与和军事存在;积极参加并主导中东和平进程;建立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力图将其扩大到整个西半球;在海湾危机等地区冲突中借助联合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制裁,打击不符合其意愿的地区大国和势力。然而,美国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其发挥所希望的广泛作用;与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冲突日渐增多;它强制推行自己的意志可能影响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的正常政治和经济进程。

欧洲摆脱了雅尔塔体系的束缚,结束了政治分裂与军事对峙的状态。到 90 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三个部分重合但相互间没有正式联系的主要政治组织。其一是北约。1989 年以后向政治军事组织的方向转变。美国希望通过北约保持对欧洲事务的参与,通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把东欧和原苏联纳入北约的联系范围,并适时将北约向东扩大,从而保证美国在欧洲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其二是欧盟。根据 1991 年 12 月在荷

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的条约,欧共体在 1993 年 11 月 1 日成为具有经济、货币、政治等职能的欧洲联盟;1995 年 1 月奥地利、荷兰和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加为 15 个;东欧各国强烈希望加入欧盟,欧盟也希望通过适时向东扩大而具有全欧性质,并发展与地中海南岸国家的联系;西欧联盟进一步复活,成为欧盟的防务机构,法德混合旅扩大为欧洲军团,西欧各国间的其他防各合作增加。西欧主要国家希望,在不中断欧美政治和防务关系并继续通过北约制约俄罗斯的前提下,由欧盟在未来的欧洲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对未来世界格局施加独立的影响。其三是欧安组织。1994 年 12 月欧安会布达佩斯首脑会议决定将欧安会改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它是唯一有俄罗斯参加的欧洲主要政治组织,但作用有限。俄罗斯主张将其改造成为有行动能力的欧洲最高政治与防务组织,而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应像华约一样解散,或把欧安组织置于优先于北约的地位,以便俄罗斯能依托独联体并通过欧安组织在未来的欧洲

发挥重要作用。叶利钦表示,北约向东扩大可能在欧洲造成新的“相互隔离地带”,使欧洲陷入“冷和平”。围绕这三个主要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而展开的斗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欧洲新秩序的面貌。

在欧洲内部,统一的德国成为最有影响的国家,在欧洲事务中的作用增强,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 西欧主要国家间的关系由此发生变化;相互关系处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国内局势发生某些变化;欧洲一体化继续发展,但各国在进一步一体化的步骤和速度方面的分歧严重;东欧各国重新成为处在大国之间、又没有任何集团作为可靠依托的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加入北约和欧盟巩固新获得的政治地位,一些中欧国家组成维谢布拉德集团以增进合作; 东欧各国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巴尔干地区的复杂局势扰乱了欧洲长期的平静。这些变化都将对欧洲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原苏联范围内,新独立的 15 个国家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 经济下降的趋势仍未完全遏止;许多国家的政局仍不稳定,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内部发生严重政治冲突;各国的独立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 相互关系处在调整过程中,政治、经济争端时有发生;独联体未发挥显著作用,但一些国家仍在探索加强独联体各国合作机制的途径。俄罗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拥有大量核武器,仍具有影响未来世界格局面貌的潜力。它既渴望成为西方国家的平等伙伴,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原苏联地区各国以及东欧国家的影响。随着国内局势趋向稳定,它尝试着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独立的作用,以重新确立世界大国的地位。

随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亚太地区的原有热点趋向降温,各国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局势进一步缓和;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区域合作逐步加强,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等国组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 1993 年起定期举行首脑会议; 美国继续保持在东亚的军事存在。亚太地区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存在若干争端。但该地区在战后未出现欧洲那样尖锐、持久的集团军事对峙。以上特点将影响地区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日本国内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的局面发生变化,经济实力继续增长;积极争取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力图作为政治大国与美国和欧洲共同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冷战结束后,中国处在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在邓小平倡导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保持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对外交往活跃;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强调新秩序的核心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合作有所加强,开始与亚太地区和其他地区的重要国家和组织举行定期对话,并有继续增加成员国的趋势。

旧格局的瓦解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长期存在的东西方关系,却未改变南北关系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权益依然是重要问题。它们普遍主张中小

国家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境况,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许多区域合作组织继续加强合作,不结盟运动正在探索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恢复活力的途径。非洲的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许多非洲国家的政权形式发生变化,开始实行多党民主制度。一些国家的原执政党继续执政;一些国家政府更迭后政局基本平稳;一些国家政府更迭导致政局动荡,引发部族或教派冲突甚至内战;一些国家坚持自主决定国家发展和变革进程。拉丁美洲经济状况继续好转,多数国家保持增长;民主制度继续得到巩固,少数国家因社会问题发生局部动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1989 年以来国际局势的变化表明,两极格局终结以后,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左右国际局势的演变;大规模军备竞赛停止以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 各国普遍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各国在发展道路上不再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在普遍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建立在不同国情和不同民族特性基础上的多样化趋势初步显现;区域合作迅速发展,一些重要地区加速经济一体化,并进一步谋求建立和健全区域政治合作机制与区域安全机制;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显著增加,各国在解决各种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世界政治的演变仍将是错综复杂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世界变化的主要趋势。当今世界正在出现在和平与发展中走向新格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