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政治倾向与重大事件

80 年代西方各国在政治上明显地趋向保守。由于严峻的经济形势,

许多国家在 70 年代末或 80 年代初更换了政府,建立了以保守政党为主

的政府。在主要西方国家中,英国保守党在 1979 年取代了工党,美国共

和党在 1981 年取代了民主党,联邦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

盟在 1982 年取代了社会民主党。新上台政党都分别执政十余年,有利于实现内外政策的长期稳定。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81 年社会党人密特朗当选总统,随后社会党组成政府,80 年代中期保守政党再次执政,政策趋向保守。意大利在 80 年代中期由社会党人克拉克西担任总理,但天主教民主党仍是第一大党,并在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他西欧国家也多由保守政党执政。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趋于强硬,在东西方关系上加强了对抗的姿态,在南北关系上减少了对话;在国内经济

方面,普遍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社会福利受到较严格的限制,私营经济部门的发展受到鼓励。

美国。里根政府执政后着力通过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生产的增长,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税率,以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劳动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 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减缓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以求达到预算平衡。这些主张被称为“里根经济学”。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出现了一批主要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更有效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中小企业,美国经济的总体竞争能力逐步有所增强;长期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会受到较多限制,力量有所削弱;社会福利有所缩减,低收入阶层的经济状况有所恶化;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但财政赤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对外贸易长期出现巨额逆差。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80 年代的美国社会比较平稳,但吸毒、艾滋病蔓延、犯罪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所谓“伊朗门事件”在美国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美国政府曾公开宣布不向伊朗出售武器。为换取伊朗促成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里根政府在 1985 年到 1986 年通过以色列向伊朗出售武器,还派遣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前往伊朗,出售武器所得部分款项被秘密转交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1986 年 11 月该项交易被揭露,里根被迫承认犯了错误。国会和有关机构认为该交易违反有关法律。包括里根在内的有关人员受到调查,前后两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被判有罪。

英国。撒切尔任首相近八年半,是 150 年来连续任职最久的首相。她在任期间,改变了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两党大体一致的国内政策,使英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面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撒切尔政府实行严厉的货币主义政策,逐步降低货币供应量,提高银行利率, 使英国较早出现经济回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降低。撒切尔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是英国经济失去活力(即所谓“英国病”)的主要原因, 因而采取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税率、取消物价管制等措施,鼓励自由竞争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将大约 1/3 的国有企业和大批公共住宅转为私人所有,使原来管理不善的国有企业重新赢利,还显著改善了财政状况。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紧缩和私有化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80 年代中期煤矿工人和印刷工人先后举行长期的大规模罢工,撒切尔拒绝让步并通过法律手段瓦解罢工,使工会的影响显著下降。这些变革被称为“撒切尔革命”。通过这些变革,英国经济的活力增强,80 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法国和联邦德国。80 年代末通货膨胀再起,进一步的税制改革遭到普遍反对,一些保守党重要成员对撒切尔的不满增加,撒切尔被迫在 1990 年 11 月辞职,梅杰继任首相。

撒切尔与里根政策相近,关系密切。撒切尔在任期间,英美特殊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欧洲问题上采取不同于法、德的政策。1982 年初英国和阿根廷有关南大西洋上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主权的争端激化,4 月初阿根廷军队进占该群岛,英国随即派遣数万人的舰队远征马岛,6 月 20 日占领整个群岛。这是 1956 年出兵苏伊士运河以来英国首次在国外大规模使用军事力量。

法国。由于社会党人执政,法国在 80 年代前期采取了与大多数西方

国家不同的国内政策,密持朗执政之初主张推行比北欧社会民主党更激进的“法国式的社会主义”,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大力推行国有化,将一些重要工业集团和银行收归国有,使法国成为国有化程度最高的西方国家,并使职工代表参与国有企业管理;实行社会改革,对高收入阶层征收“巨富税”,增加社会福利项目;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将中央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这些改革是在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实行一年后便陷入困境,不得不停止改革,转而采取紧缩政策。1984 年 7 月,曾与社会党联合执政的共产党退出政府。1986 年 3 月,社会党在大选中失去议会多数,传统的右翼政党执政,保卫共和联盟领导人希拉克任总理,出现了左翼总统和右翼政府共处的局面。按宪法规定, 国内经济政策主要由政府掌管。希拉克政府在任期间继续实行紧缩,降低税率,促进投资,并转而推行私有化,经济状况明显好转。1988 年密特朗完全放弃“法国式的社会主义”,再次当选总统,社会党重获议会多数,党内非主流派罗卡尔出任总理,仍坚持紧缩政策,控制公共和社会福利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继续执行前政府的私有化计划。1986 年以后,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进入国民议会, 成为战后西欧最早通过选举获得一定数量议席的极右组织。

在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联邦德国在联盟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下政局长期稳定。日本仍由自由民主党执政,政府更迭频繁,但政策基本稳定, 80 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担任首相多年。意大利由天民党、社会党等联合执政,社会党人克拉克西任总理期间经济发展较快,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西班牙等社会党执政的国家也未采取激进的社会变革,而是着重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