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前后
伊朗国王巴列维推行的白色革命,使伊斯兰教教士等传统势力的利益和地位受到损害,巴列维与宗教势力的关系渐趋紧张。70 年代前期, 伊朗受益于石油价格上涨,推行庞大的经济计划,经济一度高速增长, 造成通货膨胀加剧和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巴列维还采取严厉手段镇压反对派,购置先进武器,建立庞大的军队。此外,亲美的对外政策以及王室和官员的腐败也引起社会广泛不满。1977 年初发生日益公开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巴列维浪潮。推行“人权外交”的美国卡特政府向伊朗施加压力,迫使巴列维在反对浪潮开始时未采取惯用的严厉手段。
1977 年下半年,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1902—1989) 成为抗议浪潮核心人物。1978 年初政府镇压反对派游行,造成数十人死亡。此后反政府骚乱蔓延全国。8 月巴列维允诺给予政治、言论等自由和举行自由的议会选举,并改组政府,但已无济于事。9 月巴列维转趋强硬, 在部分城市戒严,镇压抗议者。11 月成立军政府。随后各地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石油工人开始罢工。12 月底巴列维被迫同意由反对派人士组阁,放弃对军队的控制。1979 年 1 月巴列维被迫离开伊朗,霍梅尼返回伊朗,并成立伊斯兰革命委员会。4 月 1 日,根据公民投票结果,成立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革命的参加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他们一致反对巴列维的独裁
统治,但对革命的目标看法不尽一致。霍梅尼主张遵循伊斯兰教教义建立政教合一的、非世俗的伊斯兰国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相当一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城市中产阶级态度有所保留。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几年间,局势剧烈动荡,连接几任总统和总理被迫辞职、被罢免并流亡或死于非命。1982 年以后,伊斯兰化的新秩序基本确立,政局趋向稳定。
美国长期与巴列维关系密切。1979 年 10 月美国同意巴列维赴美治病,伊朗强烈不满。11 月 4 日一批伊朗宗教学生进入美国驻伊朗使馆, 将数十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要求引渡巴列维回国受审。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支持学生的行动。美国随即对伊朗实行制裁。人质问题陷入僵局。1980 年 4 月卡特派突击队营救人质,因天气恶劣、飞机发生故障而失败, 并有人员死亡。美国国务卿万斯因不同意武力营救而辞职。7 月巴列维病死于埃及。伊朗经济日渐困难。9 月两伊战争爆发,美国承认伊朗革命的现实。11 月卡特竞选连任失败,阿尔及利亚参与的美伊间接谈判开始有进展。1981 年 1 月 19 日美伊达成协议,次日被扣押 444 天的人质全部获释。但美国对伊朗制裁仍长期维持。
伊朗革命在伊斯兰教国家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其原因至少包括:现代化进程中涌入的西方文化同伊斯兰教传统价值观念难以融合,多数伊斯兰教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处于受压抑的地位,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严重等。霍梅尼积极主张输出伊斯兰革命,尤其支持与伊朗同属什叶派的穆斯林。所以, 不仅西方国家对伊朗革命态度冷淡,逊尼派穆斯林居多数的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也与伊朗保持距离。后来,伊朗逐渐对输出革命有所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