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国际经济政治
石油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能源。70 年代围绕石油权益展开的斗争在发展中国家争取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70 年代以前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即现埃克森公司)等七家西方公司控制国际市场上绝大部分石油的生产和销售。它们把原油价格维持在低水平上,对战后西方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主要西方国家政府支持下阻挠产油国收回石油权益。它们在二战前和 50 年代前期曾联合抵制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和伊朗摩萨台政府推行的石油国有化, 50 年代后期起,产油国广泛采用合营开采、利润分成等方式取得部分石油收益,1956 年中东战争时部分阿拉伯产油国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50 年代末苏联开始大量出口原油,西方公司降低油价,产油国利益受损。
1960 年 9 月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五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后来,卡塔尔、利比亚、印度尼西亚、阿
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相继加入。60 年代欧佩克致力于稳定油价和改变有利于西方公司的石油税则。此外还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地区性产油国组织。
70 年代世界石油形势发生重大变化。70 年代初欧佩克及其成员国在争取石油权益的谈判中进一步迫使西方公司作出重大让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产油国实行石油提价、部分禁运以后,石油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西方国家被迫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中东问题的态度。此后, 产油国取得完全的石油开采权和油价决定权,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作用日益显著。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及其石油大臣亚马尼
(1930—)对 欧佩克的发展和 70 年代世界石油形势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石油危机使能源问题在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西方各国推行广泛的节能措施,开发核能等新能源,加强石油勘探与开发,成立国际能源机构以协调政策,一些国家还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80 年代初墨西哥、英国和中国成为重要产油国。这些变化使世界石油市场趋向供求平衡。1980 年 5 月欧佩克公布《有关长期石油战略报告书》,预计石油形势将持续紧张,石油价格将继续上涨。然而,不久油价超过每桶 40 美元后便持续下跌,欧佩克被迫实行限产保价,沙特阿拉伯率先减少产量。这给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 造成巨大压力,它们由于种种经济和政治原因而发生分歧,限产措施未能坚持贯彻。80 年代中期,油价跌落到每桶 20 美元以下,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减弱。欧佩克成员国中,沙特阿拉伯等国与美国关系密切,80 年代中期以后倾向于稳定油价,并把大量石油美元投入西方金融市场,有助于西方国家稳定经济和金融形势;伊朗等国对西方持激进立场,倾向于维持较高的油价,但有时也出于经济等原因突破产量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