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的停顿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世界人民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美国和苏联推进缓和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但主要是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它们希望降低对抗的程度,减少核战争的危险,而从未打算放弃既得利益和既定目标,也从未幻想对方会这样做。它们希望停止在已无多大实际意义的领域(如核武器数量)和无法不冒风险就改变现状的地区(如欧洲)的竞争与争夺,而把注意力转向其他领域和地区。这表明对峙和争夺都将继续下去,也决定了缓和的限度。

尼克松在 50 年代以坚决主张反共而闻名,由他倡导和推行缓和曾得到美国政界的普遍支持。1972 年尼克松访苏后,欧洲局势有所缓和,战略武器数量得到初步限制。东西方之间迫切需要解决又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大体解决。尼克松下台前后美国国内发生关于缓和的争论。一些人更关注美国的军事地位,对军备控制持怀疑态度,主张不惜代价地谋求军事优势;一些人担心缓和会使西方丧失斗志,影响西方联盟的团结, 从而可能在苏联的讹诈面前退缩;一些人更注重人权,要求政府公开支持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一些人以为缓和会使苏联减少与美国的争夺, 当发现事与愿违时便认定缓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这些争论首先影响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美国制订贸易改革法案时,参议员杰克逊等提出修正案,反对给予限制其公民移居国外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以贸易最惠国待遇。1974 年底美国国会通过包含该修正案的贸易法案。苏联认为这是对其内政的干涉,拒绝改变移民政策,并于 1975 年初宣布不再执行 1972 年签订的美苏贸易协定。两国政府通过加强经贸关系促进缓和的努力遭到重大挫折。

1976 年缓和的趋势明显削弱。1977 年民主党人卡特(1924—)就任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更趋冷淡,缓和走向终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苏联积极介入非洲事务。苏联长期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支持并援助一些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7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更积极地影响一些非洲国家的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是支持代理人进行军事干预。1975 年原葡属殖民地安哥拉独立,国内三个独立运动组织各据一方,发生严重分歧。苏联支持人民解放运动组成政府,并由古巴派遣军队支持该政府。此外,苏联在一些左派执政的非洲国家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设立军事基地,支持古巴军队进入某些国家。苏联还支持一些国家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与之缔结友好条约,使其成为经互会观察员。苏联认为,这意味着“社会主义阵地”的加强和“世界革命进程”的深入。美国等国对此感到严重不安。苏、古介入安哥拉后,美国从 1976 年初起不再正式谈论“缓和”,并支持安哥拉等国的反对派开展反政府游击活动。冷战由此进一步波及非洲,东西方关系转趋紧张。

美国更加强调人权问题。二次大战以后,人权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但在 70 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并不十分注重该问题。1977 年初卡特就任美国总统时宣称,美国对人权承担“绝对的”义务,从而使人权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尽管美国并未签署联合国有关人权问题的多数文件,并在世界各地支持不符合美国宣布的人权标准的亲西方政权,美国仍把人权问题作为东西方在欧洲的军事对抗程度降低后向苏联和东欧各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重要手段,使东西方关系进一步冷淡。

军备控制谈判逐渐停顿。美苏达成符拉迪沃斯托克协议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进展缓慢,双方继续部署新的战略武器。1979 年 6 月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签署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了双方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限额,以及技术核查措施。按条约规定,苏联应单方面拆除部分核运载工具。但条约在美国国会遭到强烈反对。一些人指责条约允许苏联拥有优势并继续发展核武器,一些人主张军备控制应与苏联的人权状况和对非洲的干涉相联系。条约最终未得到批准。军备控制谈判由此陷入僵局。

1979 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阿富汗自 1973 年推翻君主制后一直由亲苏政党执政,领导人更迭频繁。1979 年 12 月27 日苏军进入喀布尔,推翻被苏联认为不可靠的阿总理阿明,并很快控制阿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战后苏联首次用武力直接干预东欧以外国家的事务。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行为性质的重大变化,表明它将向西南亚进行新的一轮扩张。1980 年初卡特从国会撤回等待批准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宣布停止向苏联出售粮食和尖端技术等。不久后他宣布,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手段反击外部力量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企图。此即卡特主义。它取代了缓和之初(1969 年)提出的尼克松主义,即美国愿意参与盟国及友邦的防务和发展,但不承担主要责任。卡特主义意味着美国将恢复在欧洲以外的某些地区使用武力,但地点由东南亚换成波斯湾。后来美国秘密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援助。美苏之间新一轮对抗取代了缓和,东西方关系随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