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东欧国家概况

从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前期,东欧各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经济上困难较多,增长速度显著下降;二是主要领导人都已执政多年, 年龄普遍较高。但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不尽相同,各国的内外政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经济上,东欧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 70 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影

响,多数国家的增长速度比 70 年代前期下降一半左右。由于长期形成的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经济体制不够灵活,经济困难造成一些国家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东欧各国前列。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经济上较开放,更直接地受西方经济形势的影响。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经济状况最差。

东欧各国事实上实行主要领导职务终身制。到 80 年代初,除波兰外,

各国共产党中央主要负责人都已超过 70 岁,有些已任职 30 年以上。在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形势下,主要领导职务的继承问题日益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在南斯拉夫。法定终身总统铁托于 1980 年 5 月去世。由于国内存在复杂的民族问题,按照铁托生前安排,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代表分别组成联邦主席团和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两个主席团的主席都由各地方的代表轮流担任。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防止某个民族垄断联邦事务,造成民族间的不平等和关系紧张。实行这种安排后,联邦决策能力下降,在困难的经济形势下难以协调各个共和国的利益。

在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关系恶化后经济更加困难,对外经济交往极少。70 年代后期霍查先后清洗军队和经济部门的一些主要负责人。1981 年 12 月,长期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谢胡因与霍查意见不一而自杀,随后又有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遭清洗。1985 年 4 月霍查去世,阿利雅继任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此后,内外政策开始发生缓慢的变化。

罗马尼亚是经互会各国中唯一基本未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国家。70 年代起齐奥塞斯库日益专权,他的许多亲属相继担任罗共和政府重要职务,对他的个人崇拜有所发展,对国内的控制渐趋严厉。70 年代末起罗马尼亚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西方对罗马尼亚的政策逐渐强硬,齐奥塞斯库仍坚持兴建大型工程项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一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难以保障。

在 80 年代初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苏联的领导层更替尚未完成,对西方的政策僵硬的情况下,一些东欧国家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更大的独

立性。在 1980 年苏联对波兰实行争取社会谅解的路线表示不安时,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强调应由波兰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匈牙利和东德希望维护和加强缓和时与西方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公开表示支持苏联对外政策的同时,也时常流露出与其不同的观点,并采取一些有助于改善与西德等国关系的主动行动。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还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苏联对这些与其步调不一致的做法强烈不满,苏匈之间曾发生公开争论。罗马尼亚支持匈牙利、民主德国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