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和开放

  1. 改革开放与发展

1982 年以后,中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稳步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促进经济发展。

1984 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增长 14%;农产品产量

大幅度增加,人均占有粮食首次达到近 400 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的面貌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国家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进展较快;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呈现繁荣景象。邓小平在这一年 6 月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

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重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0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过去的计划经济观念的突破。此后几年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营企业是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状况有所改变,国家指令性计划所占的比重大幅度缩小,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扩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经济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发展速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1984

年 5 月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

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力。后来,还开辟长江、珠江、闽南 3 个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使整个沿海地区成为开放地带;将新建的海南省辟为经济特区。到 80 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有层次的开放格局。同时,涉外经济立法逐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199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并实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此外,北方和西南的沿边地区也相继对外开放。

1987 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辞职,赵紫阳担任代理总书记。4 月邓小平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所做的事情是成功的,指出最大的危险仍是“左”的干扰。10 月底中共举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紫阳当选中央总书记。他在大会上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经济发展战略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是到 2O 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8 年初李鹏接替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

由于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幅度超过承受能力等问题。1988 年下半年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后几年发展速度有所下降。1989 年春夏之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北京等地发生严重政治风波。此后,邓小平重申中共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6 月中共中央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他成为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11 月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正式退休。中共中央称他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总设计师”。

经过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是这一时期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