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形势

西亚北非多数国家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二战前主要是英、法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二战前的独立国家有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曼、沙特阿拉伯、也门、土耳其和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利比亚在战时和战后初期先后独立。上述各国除土耳其、叙利亚和黎巴嫩外均为君主政体。英国在西亚的殖民地和保护地塞浦路斯、科威特、南部也门、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在 70 年代初以前先后独立。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和保护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部分地区为西班牙保护地)在战后开展声势浩大的独立运动,在 50 年代后期

到 60 年代初先后独立。

巴勒斯坦问题是战后中东最重要的问题。巴勒斯坦从 1922 年起被英

国委任统治。自 19 世纪末起,犹太复国运动兴起,流散到世界各地千余年的大批犹太人在英国支持下迁入巴勒斯坦地区,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冲突。二战以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主张继续将犹太人迁入该地,并与英国提出分省自治计划,遭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希望建立独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要求建立巴勒斯但阿拉伯国家。1947 年 11 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英国于 1948 年结束委任统治; 此后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独立国家;70 余万犹太人拥有占巴勒斯坦总面积 57%的土地,130 余万阿拉伯人拥有 43%的土地;圣城耶路撒冷①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支持这一分治方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各阿拉伯国家均反对该方案。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更趋激烈。

1948 年 5 月 14 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同日,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 复国运动领袖本一古里安(1886—1973)任总理。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发生战争。7 月以后以军扭转颓势,逐步取得优势。1949 年停战后,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土地的 4/5,超过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面积;其余土地中,约旦河西岸地区由约旦控制,加沙地带由埃及控制;耶路撒冷新城区由以色列占领,旧城区由约旦控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国家未建

①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圣地。

立,上百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此后,以色列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各国长期对峙,多次发生战争。

埃及原由法鲁克王朝统治。英、法两国共同管理境内的苏伊士运河, 英国还依据 1936 年英埃条约在埃及大量驻军。战后,埃及人民强烈要求废除该条约,英军被迫撤到苏伊士运河区。法鲁克王朝的腐败和埃及在巴勒斯坦战争中失利也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1 年 10 月温和民族主义的华夫脱党政府废除英埃条约。英国不理会这一决定,向运河区增派军队, 激起埃及人民抗议浪潮。1952 年初国王解散华夫脱党政府,新政府宣布全国戒严,逮捕大批爱国人士。7 月 23 日青年军官纳赛尔(1918—1970) 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国王。1953 年 6 月正式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共和国。新政权没收王室土地,限制地主土地和地租数额, 取消社会等级。埃及革命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伊朗是重要石油生产国,石油开采权由英国控制。战后伊朗人民要求收回石油权益。1951 年 3 月议会在民族阵线推动下宣布石油工业国有化。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波斯湾,遭到伊朗各界强烈抗议。此后,民族阵线领袖摩萨台(1880—1967)出任首相,国王巴列维(1919—1980) 签署石油法案,政府接管英国控制的石油公司;美国要求英伊重开谈判, 遭伊朗拒绝;英、美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禁运伊朗石油产品,冻结伊朗在英国银行的存款;摩萨台表现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倾向。1953 年8 月 19 日美国支持伊朗亲美势力发动政变,摩萨台被捕,巴列维国王的

权力逐渐巩固。次年 8 月新政府同英、美等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石油资源交国际财团开采,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这是中东产油国同西方国家在石油问题上的第一次斗争。

西亚北非位于欧、亚、非交通要冲,拥有丰富石油资源,正处在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阿以关系持续紧张。该地区因此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战后原殖民国家竭力维持既得利益,美国逐渐取而代之,苏联后来也积极介入。这些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