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复兴与西方联盟

  1. 主要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在完成战后恢复与重建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普遍较快。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各国在 50—60 年代都发生过经济衰退,但其影响有限。西欧和日本经济复兴使西方国家间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发展、各阶层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多数国家政局稳定,政府更迭在民主制度范围内进行,政策的连续性相对较强。60 年代后期各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

美国。经济保持领先地位,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艾森豪威尔主张“新共和主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社会福利立法。美国把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视为对其领先地位的重大挑战,遂积极改进教育制度。1961 年肯尼迪(1917—1963)任总统后大力刺激经济增长,推行“新边疆”计划,解决国内社会问题。肯尼迪遇刺身亡后, 新总统约翰逊提出建设“伟大社会”,继续推动社会立法。50 年代中期以后,反对种族隔离的黑人民权运动高涨。60 年代中期在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倡导下达到高潮。1968 年金遭暗杀,激起全国抗议浪潮。在民权运动推动下,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的社会立法,黑人社会地位显著改善。60 年代后期还发生反对政府扩大越南战争的运动。

英国。从 50 年代后期起发展速度慢于多数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政治影响也随之减弱。50 年代初期拥有核武器。1956 年曾因出兵苏伊士运河陷入孤立。积极维护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但对是否参加西欧联合犹豫不决。1964 年工党执政后推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并决定到 1971 年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出大部分军事力量。

法国。社会动荡最剧烈的西方国家之一。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 无力结束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酿成严重政治危机。1958 年 6 月戴高乐接管政权,经公民投票,于 10 月成立总统享有很大权力的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此后几年,国内因阿尔及利亚问题尖锐对立,反对阿独立的势力两次发动叛乱均被平息。1962 年阿独立后政局渐趋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戴高乐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积极推动欧洲联合,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提高了法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68 年 5 月巴黎大学生因教育改革问题举行抗议活动,随后蔓延到全国各界,发生上千万人参加的罢工、游行、占领工厂等,提出广泛的社会改革要求,全国陷入瘫痪。30 日戴高乐在军队支持下宣布解散议会, 允诺某些改革。6 月举行议会选举,戴高乐派获胜,局势逐渐平静。1969 年 3 月再次发生 900 万人参加的全国性罢工。4 月戴高乐在关于地区改革

和参议院改革的公民投票中失败,被迫辞职。1968 年 5 月的事件是 60 年代末席卷西方多数国家的广泛抗议浪潮的最高潮,反映了冲破传统秩序的强烈要求。各国的政党、工会等传统社会政治组织都未能在其中发挥显著的作用,新左派、民权、女权、和平、环境保护等非传统社会运动以及各种非主流文化运动随之兴起或发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50 年代中期经济实力超过英法两国。企业中普遍建立有职工代表参加的企业委员会,劳资纠纷远少于其他西方国家。1955 年恢复主权并在北约范围内重新武装。1959 年社会民主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宣称是思想自由的人民的政党,信奉根源于基督教道德、古典哲学和人道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混合经济,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相结合,企业内劳资双方平等共决;赞同参加西方联盟。60 年代初社会民党力量增强,60 年代中后期参与执政并成为主要执政党。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 70 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55 年保守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长期单独执政,形成与主张变革的主要在野党社会党长期对立的格局。自民党内派系繁杂,与官僚和财界关系密切。1954 年将保安队改为自卫队。50 年代中期“重返国际社会”,先后与苏联复交、加入联合国。1960 年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强调日本承担防卫义务。1969 年日美达成协议,美国于1972 年将冲绳的行政权移交日本。50—60 年代各界广泛开展反对美国驻军、反对日本重新武装、要求改善工人经济状况等国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