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进程
德国问题是东欧各国政局变动中的特殊问题。东德的动荡导致德国重新统一。
1989 年 9 月匈牙利对东德游客开放西部边界,一些东德居民由此经奥地利前往西德,引发东德局势动荡。10 月初大批东德人涌入西德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东德当局被迫同意他们前往西德。10 月 7 日东德国庆, 柏林等地发生要求民主和改革的游行,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戈尔巴乔夫针对昂纳克的强硬态度说,行动迟缓将受到生活的惩罚。此后,抗议活动加剧。18 日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继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不久莫德罗出任部长会议主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强大的政治压力,克伦茨不得不接受西德提出的用开放边界换取援助的条件。11 月 9 日东德全面开放西部边界,几天内数十万东德人涌入西德,象征分裂的柏林墙后来被拆毁。月底组成包括反对派的联合政府。12 月修改宪法,删去有关统一社会党地位的内容。同月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改称统一社会党一民主社会主义党(后又改称民主社会主义党),宣布将实现民主;克伦茨下台,居西被选为党主席。1990 年 3 月,根据各党派圆桌会议协议举行选举,得到西德执政党大力支持的德国联盟获多数。4 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德梅齐埃任总理,民社党下野。
在东德局势动荡期间,西德总理科尔在 11 月 28 日提出“德国政策十点计划”,要求东德建立“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在此基础上发展两个德意志国家间的邦联结构,最终建立联邦国家制度。东德莫德罗政府最初拒绝该计划,认为德国重新统一问题还提不上日程,但愿意考虑建立松散的邦联。1990 年 2 月莫德罗访苏后,转而提出分四个阶段实现统一的建议,主张统一后的德国成为中立国家。西德拒绝中立化的主张, 并且表现出不急于商谈统一问题的态度。4 月东德成立基民盟为主的政府后,科尔立即加速推进统一进程。5 月 18 日两德签订《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条约》,规定自 7 月 1 日条约生效起,西德马克成为两德通用货币,东德实行私有化、实行市场经济,在东德全面推行符合西德规范的社会政策。8 月 31 日两德签订《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条约》, 即统一条约,规定 1990 年 10 月 3 日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由于德国在战后的特殊政治地位,德国统一还有尚待解决的“外部问题”,主要包括:统一后的德国与军事联盟的关系;德波边界;四大国对整个德国和西柏林的权利与责任等。有关国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苏联不希望看到德国统一,但面对不可阻遏的趋势,在 1990 年初改变立场,同意德国在中立和非军事化的前提下分阶段统一。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在欧洲大陆重新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不利于英国发挥保持欧洲均势的传统作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类似的担忧。波兰还坚决要求德国用法律形式确认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德波边界。美国和法国对德国统一持积极态度,并与西德一起坚持统一的德国留在西方联盟内。1990 年 2 月,在西德外长根舍的建议下,两德和四大国开始举行讨论德国统一外部问题的外长会议,即所谓“2+5 会议。经过数次会议和频繁的磋商,苏联不得不再次退让:承认统一的德国可以自主决定
属于哪个联盟,即承认德国将成为北约成员;承诺苏军将撤离东德。西德同意裁军 40%,并向苏联提供撤军所需的各项费用。1990 年 9 月 12 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解决了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 年 10 月 3 日德国重新统一。四大国同时结束在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这意味着战后对德国的“占领状态”正式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 应承担的义务正式终结,战后欧洲悬而未决的问题最终获得解决。此后不久,德国与苏联签订建立睦邻、伙伴和合作关系的条约,与波兰签订确认既有边界的条约。1994 年原驻德苏军全部撤回俄罗斯,西方三大国军队撤离西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