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局势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战争严重影响 80 年代的西亚局势。两伊同为西亚大国,伊拉克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什叶派穆斯林居多数,但长期由逊尼派执政,伊朗主要居民是波斯人,什叶派居绝大多数,两国对阿拉伯河和若干波斯湾岛屿存在争端。伊朗在革命后主张输出伊斯兰革命, 支持伊拉克什叶派的反政府活动,引起伊拉克和其他海湾国家不安。1980 年 9 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两国边界协议,伊拉克军队大举进攻伊朗,占领大片伊朗领土。一年后伊朗军队反击,收复大部分失地。1982 年 6 月伊拉克单方面停火,将军队撤回境内,伊朗随即发动攻势,进入伊拉克境内,此后双方长期僵持。1984 年初起,双方为削弱对方的经济力量开始袭击进入波斯湾的油轮。多数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同情、支

持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支持伊朗。1987 年美国海军进入波斯湾为科威特油轮护航,曾与伊朗发生冲突,美国军舰在 1988 年 7 月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机上 290 人遇难。1988 年 4 月伊拉克开始反攻,7 月霍梅尼表示接受有关的联 合国决议,8 月底两伊停火。两伊战争造成100 多万人伤亡,使两国经济陷入困境,海湾地区局势长期动荡。

1982 年以后黎巴嫩仍持续动荡,除黎巴嫩国内各派民兵不断发生冲突外,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在黎巴嫩驻军并卷入黎巴嫩国内冲突,伊朗也积极支持黎巴嫩伊斯兰激进势力。1983 年 5 月,在美国调解下,黎以达成以色列军队分阶段撤离的协议,美国承诺增加对以色列的援助。以军开始撤离后,黎巴嫩各派冲突加剧。10 月 200 多名在黎巴嫩的美军官兵被炸死,美国被迫从黎巴嫩撤出执行维和使命的军队。1984 年 3 月,在叙利亚的影响下,黎巴嫩宣布废除黎以协议。1985 年 6 月黎以再次达成撤军协议,规定以色列可在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区内驻扎军队。此后,黎巴嫩各派冲突仍持续,其背后有叙利亚、伊朗、以色列等国的背景。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一批西方人士被扣为人质。进入 90 年代以后,在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调解下,黎巴嫩国内各派趋向和解,人质问题得到解决,开始了长期战乱后的重建,经济有所恢复。

80 年代阿以关系的焦点是巴勒斯坦问题。在以色列长期执政的利库德集团对此持强硬立场,不仅拒绝接触和谈判,还在被占领土建立定居点,安置大批犹太移民。1982 年巴解总部被迫迁到突尼斯后,对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控制能力有所削弱。为摆脱困难处境,阿拉法特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 1985 年达成协议,商定在被占领土实现和平后建立约巴邦联,巴方在此范围内行使自决权,以期寻求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解决。但后来约巴双方多次对该方案发生分歧,以色列也不予认可。1987 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发生大规模起义,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和居民频繁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起义持续多年。起义中产生简称“哈马斯” 的伊斯兰抵抗运动,主张对以色列进行圣战,建立政教合一的巴勒斯坦国家。哈马斯有从事暴力活动的军事组织,对以色列进行恐怖活动,以色列宣布其“非法”,逮捕其领袖和大批成员。巴解组织也与哈马斯有分歧并发生冲突。1988 年 12 月阿拉法特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并反对恐怖活动。美国遂同意与巴解进行实质性对话。1989 年初阿拉法特就任巴解建立的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国迅速得到包括多数西方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承认。巴解组织采取的这些趋向和解的积极步骤为政治解决阿以争端开辟了新的前景。1991 年10 月底美苏主持下的中东和平会议在马德里开始举行。这是阿以双方首次共同讨论中东和平问题。得到巴解组织授权的被占领土温和派巴勒斯坦人士与会,并同以色列代表谈判。1992 年持强硬立场的利库德集团在以大选中失利,工党执政,拉宾任总理,佩雷斯任外交部长。随后,中东和会继续举行。

在北非。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持续紧张。1986 年 3 月和 4 月, 美国以利比亚参与爆炸西柏林一家美军人员使用的舞厅等恐怖活动为由,两次空袭利比亚,炸死卡扎菲养女。1988 年 12 月发生美国民航客机在英国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 270 人死亡的事件,1989 年 9 月发生德国民

航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造成 170 人死亡的事件。美国认为两起事件均

为利比亚所为。利比亚因此受到国际制裁。后来,利比亚注重同西欧国家改善关系。80 年代中期突尼斯终身总统布尔吉巴因年迈而政策多变, 总理本·阿里取而代之,实现政权和平更迭,政局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