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世界

(1)对外关系新局面

进入 70 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关系恶化, 特别是在两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加强军事部署,中国感受到对自身安全的直接威胁。在世界范围内,美苏军事力量对比也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从 1970 年 10 月中国同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起,出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潮。

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前后,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使美国在与苏联对话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尽早结束越南战争。中国也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抗御苏联威胁的需要,排除阻碍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障碍。1969 年美国通过多种渠道表示愿意同中国对话,并采取若干有助于缓和关系的措施。1970 年尼克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毛泽东对此表示欢迎。随后,两国通过第三国就如何打破僵局进行秘密接触。1971 年 4 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称为“乒乓外交”。同年 7 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23— )秘密访华,与周恩来商定尼克松将访华。7 月 16 日中美同时发表有关公告,轰动世界。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与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 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表示对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全部撤出美国武装力量的最终目标。这次访问未导致两国建交,但关系正常化进程已经开始。此后,中美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加。1973 年两国互设联络处,它们事实上是常设外交代表机构。中美关系的改善使世界政治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率先同中国接触,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 年 7 月田中角荣

(1918—1993)就任日本首相,改变对华关系的被动局面成为当务之急。9 月田中访问中国,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英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1966 年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足 50 个,到 1975 年已达 100 多个。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断绝与台湾的官方关系。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彻底摆脱了被孤立的处境,在世界上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场地。

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当局代表驱逐出联合国。中国还开始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此后,中国在各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陆续恢复。

早在 60 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其含义是:美苏之间有辽阔的中间地带;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发展将产生独立于美苏并能与其抗衡的强大国际政治力量;这为建立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1974 年初毛泽东

进一步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认为:美苏是第一世界,欧洲、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属于第三世界。他主张,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共同反对苏联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并多次表示中国不称霸。他同时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苏联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因而他不把苏美两国同等看待。他提出如下战略构想:连接“一条线”,即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团结“一大片”,即这条线以外的国家;目的是抗衡苏联。这意味着美国也包括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之内。上述理论和构想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即在 70 年代的美苏争夺中,苏联取攻势,

美国取守势;反映了中国对 70 年代国际政治关系走向的基本估计;也反

映了中国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按照上述构想,中国在 70 年代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同苏联和与其结盟或往来密切的国家关系较疏远,对缓和东西方关系和军备控制谈判不持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