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关系的变化
50 年代初中国的对外关系局限于苏联、东欧各国和周边国家。随着朝鲜战争结束和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中国拓展了对外交往的范围。1954 年总理周恩来(1898—1976)参加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
瓦会议。这是 1949 年以来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1955 年周恩来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中国为这两次会议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广泛接触了与会各国代表。亚非会议以后,坚决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声援亚、非、拉国
家维护主权的斗争,积极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显著特点。从 1956 年到 1965 年,中国与 20 多个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刘少奇、周恩来等多次访问亚、非国家,与其中一些国家发展了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
1954 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及其以后,中美两国就侨民问题进行过接触。同年底,在中国解放大陆沿海岛屿前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由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从而使美国在台湾地区的军事存在长期化。美国还支持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席位。1955 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愿意同美国讨论和缓紧张局势问题。同年 8 月起,中美两国先后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大使级会谈。由于美国无意解决和缓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坚持与台湾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会谈仅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自1957 年底起陷入僵局。此后十余年,会谈时断时续,毫无结果。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
50 年代中期以前,中苏两国保持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共和苏共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影响两党和两国关系。1956 年 10 月,中国建议苏联发表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方面将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的政府宣言,随后支持苏联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置。1958 年起中苏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对待美国,关系到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方针,是产生分歧的重要问题之一。苏联自 50 年代中期起力图和缓与美国的关系, 主张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共处是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线。中国曾对苏联提出的和缓国际局势的主张给予支持,并表示了与美国和平共处的愿望。但美国在与苏联对话的同时并未改变不承认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使中苏两国在国际局势中所处的地位存在重大差异。1957 年毛泽东在莫斯科表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乐观情绪,这与苏联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不尽相同。1958 年毛泽东表示:不希望战争,不怕发生战争,相信不会发生战争;但紧张局势如同套在美国身上的“绞索”,对美国更为不利。同时中国炮击金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苏联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苏联主张的对外政策方针,有可能导致苏美冲突。1959 年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表示希望中国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宣称不要“用武力来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并强烈暗示中国考虑暂时让台湾独立。此前苏联还就中印边境冲突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中国认为, 这是企图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的轨道,要中国为苏美和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会谈时发生激烈的争论。此后,苏联宣称与美国合作解决国际问题。中国认为这实际上是企图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并号召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苏两国由此形成不同的对外政策方针。
在上述分歧发生的同时,两国在军事合作方面也出现严重分歧。1949 年以来中苏两国一直在军事领域进行密切合作,主要表现为苏联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1956 年中国要求苏联援助中国建立独立核力量。1957 年苏联在面临波匈事件和莫洛托夫等人对苏共路线提出责难后不久的复杂形势时曾同意上述要求。两国签订有关协定。1958 年苏联以
其太平洋沿岸地区不适宜海军活动为由,提出与中国共同建设并管理长波电台、建立共同潜艇舰队。中国认为这将损害中国主权,显示了苏联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此后,赫鲁晓夫专程来中国进行解释并撤回原建议,但由此引起的争执和疑虑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1959 年 6 月苏联以正与西方谈判禁止核试验条约为由停止执行核技术协定。中国认为, 这表明苏联企图同美国垄断核武器,使中国依赖苏联的“核保护伞”, 从而听命于苏联。
50 年代后期,中共和苏共还在有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许多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除对外政策方针问题外,还有和平过渡问题、斯大林问题、南斯拉夫问题以及两国的国内政策问题等。在 1960 年 6 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赫鲁晓夫在一系列问题上指责中共。7 月苏联宣布召回在中国的全部专家和顾问,停止执行数百个合同。两党之间的意见分歧严重影响了两国间的关系。
经过短暂的平静以后,中苏关系从 1962 年起再趋恶化。9 月中国指出,苏联不应代替中国承担核不扩散义务。在此前后,中共认定苏共的路线是“修正主义”的。1963 年 7 月,在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前夕,中苏两党高级会谈失败,双方开始公开论战。赫鲁晓夫下台后双方关系未能得到改善。1966 年初中共拒绝派代表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关系就此中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苏国家关系日趋紧张。1969 年在珍宝岛等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中苏关系极度紧张。根据 9 月两国总理在北京机场达成的谅解,两国开始举行边界谈判,但边境地区紧张局势并未缓和。此后,苏联沿中苏边界部署大量军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与多数东欧国家以及蒙古的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仅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由于不同程度地奉行独立于苏联的政策, 仍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 50—60 年代,中国与除苏联、印度、越南外的周边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坚决支持越南。中国与印度从 50 年代末起发生边界争端,1962 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两国关系趋向冷淡。中国与日本的民间交往不断扩大。1964 年中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是中国与西欧关系的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