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联合的起源与发展
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二次大战以后,欧洲急剧衰落,各国都无力单独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联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1946 年 9 月 19 日丘吉尔发表演说,建议欧洲联合起来,呼吁近代以来多次交战的法德两国实现和解。1948 年 5 月在海牙举行丘吉尔主持的、有各种欧洲运动组织代表参加的大会,决定设立统一的、起协调作用的、非政府的欧洲运动。在该运动推动下,英、法等 10 国于 1949 年 5 月成立政府间的欧洲委员会,其作用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协调各国的政策,推动合作。这个咨询性机构后来逐渐扩大,但并未发挥显著的作用。此前,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还缔结具有防务内容的布鲁塞尔条约。
战后的欧洲运动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主张建立欧洲联邦,设立有广泛权力的执行机构,这意味着各国要将一部分主权移交给联邦执行机构。这种观点在法国等欧洲大陆各国有广泛的拥护者。另一种主张建立联盟,这意味着各国在充分保持主权基础上的密切合作。英国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德国问题也与欧洲联合密切相关。法国在战后初期曾主张肢解德国,这与美国为冷战的需要扶植西德的政策不相容。面对无法避免的西德复兴,法国认识到,已无法将它排斥在欧洲联合以外, 而应在欧洲联合的框架内对它加以约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协调各国基础工业计划。这既关系到欧洲经济的复兴,又关系到能否把西德强大的基础工业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使其不能用于重新武装。既然欧洲委员会无所作为,英国不准备接受超出合作范围的一体化机构,法国便决心寻求西德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法德和解的开端。
1950 年 5 月 9 日,法国外长舒曼(1886—1963)发表声明,建议共同管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将其纳入一个欧洲各国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认为这将为实现欧洲联邦奠定初步的基础。此即“舒曼计划”。计划是法国高级官员莫内(1888—1979)制订的。他因此被称为“欧洲之父”。计划得到一些国家响应。阿登纳欢迎这一对西德平等相待的“宽
容姿态”。美国也认为这可以为复兴西德经济扫清障碍。英国则反应冷谈。它既不想转让主权,又不想置身于欧洲中小国家之列,宁愿保持超然地位,像世界大国美国那样充当“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1951 年4 月 18 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内部关税,调整价格,共同干预和协调生产,并为此建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超国家高级机构。莫内任该机构首任主席。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希望西欧承担更多的防务义务,特别希望处在东西方对峙前沿的西德参与西欧防务。这要求西德重新武装。法国对此极其敏感。1950 年 10 月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德国不得拥有国家军队,其部队可纳入“欧洲军”,由超国家的共同防务机构指挥。这个计划也是莫内制订的,并得到舒曼支持。它与舒曼计划一样,也是试图解决既要服从美国的意志和西方的战略利益,又要避免德国可能构成的长期威胁这一困扰法国的难题。1952 年 5 月煤钢联营六国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决定共同建立隶属于北约的欧洲军。但这意味着法国也要在防务方面丧失部分主权,因而在法国遭到强烈反对,最终被议会否决。1954 年 10 月各国商定替代办法:恢复西德主权;准其参加北约和布鲁塞尔条约,在“集体防务”的形式下重建国家军队,并限制其军备;西德保证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统一和改变边界现状;英国长期参加欧洲大陆防务。1955 年 5 月有关协定生效。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在吸收德意两国后改称西欧联盟。但在冷战格局下,北约始终是西欧防务的主要机构,西欧联盟形同虚设。建立西欧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就此长期搁置。
防务共同体失败后,西欧虽多次提出政治一体化问题,但在 60 年代
末以前均无实际进展。六国继续沿着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前进。1957 年 3
月 25 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经济共同体即共同市场。按条约规定,六国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 取消内部关税和贸易限制,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共同关税;制定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人员、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1965 年 4 月六国决定将经济共同体、煤钢联营和原子能联营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合并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和委员会。1967 年 7 月完成机构合并。欧共体还设有起监督和咨询作用的欧洲议会以及欧洲法院。欧共体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使西欧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
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法德两国进一步和解。1956 年法国同意萨尔地区回归联邦德国,清除了进一步和解的障碍。1958 年 9 月戴高乐和阿登纳首次会晤,强调两国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1963 年 1 月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实现全面和解。此后,两国加强合作,成为推动欧洲联合的主要力量,被称为欧共体内的“法德轴心”。联邦德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由此显著增强。
英国的地位每况愈下。它置身于欧洲进程之外,就无法维持在美欧之间的特殊地位,从而影响英美特殊关系。英国不得不有所改变。1956 年英国提议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范围内建立 17 国工业品自由贸易区。这
显然不能促进欧洲一体化。六国最终加以拒绝。英国遂于 1960 年与瑞士、挪威、丹麦、瑞士、奥地利、葡萄牙建立自由贸易联盟,与共同体竞争。
1961 年英国麦克米伦政府申请加入共同体,并得到美国支持。戴高乐对此充满疑虑。他不希望英国把英美特殊关系带进共同体,使欧洲经济共同体溶化于美国领导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于 1963 年 1 月不顾其他国家的意愿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967 年他再次否决英国的第二次申请。法国与英国之间的僵持局面一直持续到戴高乐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