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运动与印巴分立

印度原为英国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随英国参加二次大战。 1942

年 3 月英国提出,战后建立印度联邦,给予自治领地位,但战时仍由英国控制。印度主要政党均不赞成该方案。甘地(1869—1948)和尼赫鲁

(1889—1964)领导的国民大会党要求立即独立,真纳(1876—1948) 领导的穆斯林联盟要求在穆斯林聚居地区建立巴基斯坦国家。8 月国大党发起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全国性不合作运动,遭到殖民当局镇压,甘地和尼赫鲁等人被捕。

战后初期,印度人民反英情绪高涨。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均主张采取非暴力方式争取独立。各地游行示威、罢工、农民运动不断,多次与殖民当局发生冲突。1946 年 2 月孟买的印度水兵发动反英起义,使英国艾德礼政府认识到必须做出重大让步。5 月英国公布新方案,提出在印度建立包括各行省和土邦的联邦,享有自治领地位;地方广泛自治;立即选举制宪议会,成立临时政府。方案没有满足穆斯林关于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制宪议会选举后,穆斯林联盟举行抗议示威,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此后半年间,反英斗争、教派冲突、反对土邦王公的斗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少地租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印度共产党在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政权。印度局势趋于紧张。

1947 年 3 月原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蒙巴顿(1900—1979)就任印度总督。经过与多方商谈,他提出把移交政权日期从 1948 年 6 月提前到1947 年 8 月 15 日,并制订“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内容包括: 按宗教原则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数百个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自行决定加入哪一个自治领或保持独立。这一方案得到英国议会批准,并获得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赞同。

1947 年 8 月 14 日巴基斯坦独立,由分处南亚次大陆两边的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组成,真纳任总督。1956 年 3 月改自治领为共和国。

8 月 15 日印度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不久,为印度独立作出重

大贡献的甘地遇刺身亡。1950 年 1 月 26 日成立印度共和国。

印巴分立过程中,上千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迁徙到印度或巴基斯坦。同时,教派冲突不断,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克什米尔土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土邦王公信奉印度教,但人口中穆斯林占 3/4 以上。印巴分立后,王公控制的土邦议会主张加入印度, 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并发动反对王公的起义。印巴卷入在克什米尔的军事冲突。1949 年在联合国干预下停火,并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面积占 3/5、人口占 3/4 的地区,其余由巴方控制。但印度一直反对举行联合国决议要求的公民投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长期悬而未决。1965 年 9 月印巴再次为克什米尔问题发生军事冲突。

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南亚岛国锡兰于 1948 年独立,1972 年 5 月改称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