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年代的德国问题

在 50 年代,欧洲是东西方对峙的主要场所。这是欧洲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于苏联当时在欧洲以外还不能发挥多大影响,难以同美国全面抗衡的缘故。德国是东西方在欧洲对峙的前沿。1949 年德国正式分裂后,两个德国分别从属于对立的阵营。东西方为维护各自利益和势力范围,都不希望这种状况发生变化。但由于四大国在波茨坦会议上曾承诺恢复德国统一,双方都企图利用统一问题削弱对方。此外,德国正式分裂还派生出分别争取两个德国被对方阵营国家承认和相

互承认的问题,以及西柏林地位的问题。东西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具有重要影响,使该问题成为 50 年代东西方对峙的焦点。

50 年代初,东西方都多次提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德国统一方案。美、英、法三国主张通过国际监督下的全德自由选举实现统一,苏联主张先由两个德国代表协商组成全德临时政府,再由该政府组织全德选举。这些方案均遭对方拒绝。1952 年初苏联表示原则上同意西方提出的统一方案,条件是四大国在与统一的德国签订和约后必须将军队撤出德国,并解除两个德国承担的政治、军事义务。西方以和约和德国是否参加军事政治联盟问题应由未来的统一德国自行决定为由加以拒绝。在 1954 年初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上,双方再次提出不同的方案,分歧仍是先举行选举还是先组成临时政府,大国是否撤军以及德国是否参加联盟。这些争执的实质,是西方企图让统一的德国加入西方联盟,而苏联则拒绝为实现德国统一而收缩其势力范围。

1955 年 5 月西德获得主权并加入北约,同月苏联给予东德主权并建

立包括东德在内的华约。德国统一变得很难迅速实现。在 7 月举行的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上,西方重提全德自由选举。苏联认为这只是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主张把德国问题同欧洲安全联系起来,首先建立两个德国可以平等参加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并要求让获得主权的两个德国也参与解决德国问题,而不是仅仅由四大国决定如何实现统一。西方对此不感兴趣,尤其不愿由于两个德国的参与而在事实上承认东德是一个主权国家。此后几年里,东西方虽然多次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但由于德国分裂的局面已经更加固定,这个问题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1955 年 9 月阿登纳应邀访苏。苏联与西德建立外交关系,并随即与

东德签约,规定东德可以自行决定内外政策,包括同西德的关系。苏联主动同时承认两个德国,是希望长期维持德国以及欧洲现状。而西德仍坚持它代表“全体德国人”。阿登纳结束访苏时重申不承认东德。西德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提出,西德不同与东德建交的国家保持外交关系(苏联除外)。此即哈尔斯坦主义。这一政策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 一直执行到 60 年代末。

两个德国获得主权后,欧洲战后遗留问题除德国统一以外仅剩对德和约和西柏林地位问题。苏联主张与两个德国媾和,以进一步确认德国分裂现状,促使西方承认东德。西方既不想改变现状,也不想正式确认现状,而是使问题悬而不决。西柏林仍维持占领制度,西德视其为一个州。苏联和东德认为它是“特殊政治单位”,不愿看到西方在东德首都旁边保持政治、军事存在。主要由于两个德国的经济差距,50 年代有约200 万东德人从东柏林进入西柏林移往西德。苏联和东德力图改变这种状况。1958 年 11 月苏联提出结束西柏林占领制度,使其成为国际共管的不设防自由市,不久又提出新的对德和约草案。西方均加以拒绝。柏林局势紧张。1959 年 5—8 月四国外长会议后局势趋于和缓。在这次会议上, 两个德国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与讨论德国问题。1961 年 6 月苏联再次提出年内缔结和约和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均以武力相威胁。苏联停止裁军,美国增加国防预算。8 月 13 日东德筑起柏林墙, 控制东西柏林间的通道,危机达到高潮。10 月 27 日美苏坦克在柏林一交通检查站两边对峙一整天。由于苏联放弃 6 个月期限,局势在 1961 年底

逐渐和缓。这次柏林危机以后,对德和约和西柏林地位问题被长期搁置, 欧洲既定格局进一步巩固,欧洲局势渐趋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