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大批新国家诞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高涨,使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从 50 年代中期起,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逐渐活跃,积极争取发挥独立的政治作用,倡导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增进相互合作。世界政治面貌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1954 年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后来得到许多国家的赞同。

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由印尼倡议,并与缅甸、锡兰、

印度、巴基斯坦共同发起的亚非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 23 个亚洲国家或

政府和 6 个非洲国家参加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亚非国家间经济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提出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相处、发展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在亚洲和非洲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各国的独立自主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计划于 1965 年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因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而取消。

1956 年 7 月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共同提出发起不结盟运动。1961 年 9 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 国与会。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必须符合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会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联盟,不同大国缔结双边联盟,不同意在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等项标准。这进一步发展了亚非会议确定的原则;使不结盟运动成为一支有明确宗旨的、独立于超级大国和两个对立军事集团的政治力量;有助于制约冷战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影响;对于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以及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不结盟运动定期召开首脑和外长会议,设有常设机构。到 90 年代初成员国达 100 多个,影响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政治合作也不断发展。1945 年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自 60 年代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63 年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对促进非洲国家的互助合作、反对非洲残存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70 年代初成立了有 40 多个成员国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此外还成立了一些小范围的区域政治合作组织。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争取收回经济权益,它们在 60 年代开始在经济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1964 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后, 77 个发展中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争取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而

采取联合行动。后来成员国增至 100 多个。出口同类初级产品的国家先

后建立若干生产者联盟性质的组织,以协调行动,共同维护经济权益。其中最著名的是 1960 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