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民主化进程

80 年代拉丁美洲政治的突出特点是各国的民主化进程。由于 60 年代以后一些拉美国家社会动荡,许多国家先后发生政变并建立军人政权。到 70 年代末拉美有十多个国家由军人政权执政。60—70 年代的拉美军人政权与以住的军人政权有所不同。它们中的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意识和民族主义倾向,执政期间注重发展经济、维护国家权益,有些还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而较少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一些军人政权执政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从 70 年代后期起,拉美经济状况逐渐恶化,政权更迭势在必行。美国自卡特政府推行“人权外交”起也开始对拉美军人政权施加压力,80 年代中期以后里根政府进一步改变长期奉行的支持亲美军人或独裁政权的政策,对拉美民主化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秘鲁军政权于 1977 年 10 月最先制订政治民主化计划,1980 年 5 月将政权移交给经选举产生的宪法政府。1982 年初阿根廷军政权贸然决定

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乔治亚岛,赢得国内民众的广泛赞同。后来英国远征舰队重新占领马岛,阿根廷军队被迫撤离,军政权的威望急剧下降,被迫于 1983 年向民选政府交权。1984 年底巴西按计划举行总统直接选举,1985 年初军政权向民选总统交权。在此前后,十多个拉美国家举行选举,实现军政权向民选政府和平移交权力。智利皮诺切特军政权于1980 年强行通过新宪法,规定在 80 年代末举行公民投票选举由军政权提名的新总统,试图借此延长皮诺切特的任期。1990 年初皮诺切特被迫向选举产生的、包括被他推翻的原阿连德政府人士在内的新政府交权。皮诺切特仍坚持担任陆军总司令。至此,60—70 年代上台的拉美军人政权全部被民选政府所取代。

实现政治民主化以后,一些国家的民选政府与军队的关系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如下:一些民选政府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变更军队领导体制、削减军费,使军人的权力和特权被削弱,引起军队不满;一些国家在军政权执政期间曾实行严厉的镇压措施,特别是有的国家遭迫害者重新执政,军队担心过去的行为受到追究;一些国家的反政府游击队仍较活跃,军队认为政府的态度过于软弱;一些国家军政权执政时曾取得显著成就,而民选政府由于政策不当或腐败引起民众普遍不满。因此,一些国家发生过军人不服从政府命令乃至叛乱等事件。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主政体趋于巩固。

巴拿马军政权首脑托里霍斯于 1978 年向文职政府交权。1981 年托里霍斯去世后,巴拿马政局日趋不稳。80 年代中期以后,国防军司令诺列加控制政权。美国对此强烈不满,对巴拿马实行经济制裁,并指控诺列加向美国走私毒品。诺列加对美国持强硬立场。1989 年 12 月美军大举入侵巴拿马,抓获诺列加并带往美国关押,还造成巴拿马人员伤亡。后来, 美国地方法院根据美国法律审讯诺列加,并将其判刑。

在海地。杜瓦利埃父子统治近 30 年,聚敛全国绝大部分财富,而海地长期是西半球最贫穷国家。美国长期支持杜瓦利埃家族。1985 年底起发生反对小杜瓦利埃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在美国的干预下,小杜瓦利埃于 1986 年 2 月流亡法国,但其支持者仍控制权力,局势混乱。1990 年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次年被军队首脑塞德拉斯推翻,流亡美国。经美国提议,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制裁海地。美国还多次在阿里斯蒂德和海地军方之间进行调解均无效。1994 年 9 月,经美国前总统卡特调解,海地军方在美军入侵前夕同意交权,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随即和平进入海地。10 月塞德拉斯流亡国外,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

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的国内冲突在 80 年代仍然持续。美国继续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和萨尔瓦多政府。1983 年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委内瑞拉组成孔塔多拉集团,主张中美洲问题由各国人民和平解决,并积极进行调解。1985 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秘鲁组成利马集团,支持孔增多拉集团的调解。1986 年 5 月中美洲五国举行首脑会议, 开始进行对话。1987 年 5 月五国签署协议,同意实现停火、开展国内对话、推行民主化。后来,尼加拉瓜实现停火,反政府组织解除武装。1990 年尼加拉瓜举行大选,反对派联盟获胜,实现和平的权力移交,下野的桑地诺阵线仍对军队有决定性影响,但政局基本稳定。1991 年底萨尔瓦多冲突双方达成协议,实现国内和平。其他中美洲国家也基本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