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政策新趋向

赫鲁晓夫执政后,随着冷战格局基本形成,苏联对外政策表现出新的趋向。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及其以后提出一系列关于国际问题的新观点,表明了苏联政策的走向。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在一定时期是正确的,由于社会主义和爱好和平力量的强大以及核武器的出现,世界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世界战争已“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体系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发展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合作并进行和平竞赛;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不应把暴力和内战看作唯一途径,已经有通过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实现和平过渡的现实可能。他宣布, 和平共处“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苏联对外政策的总路线,苏联“决不干涉或准备干涉”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这些观点反映了苏联希望在既定的世界格局下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以便在不损害其既有国际地位的前提下,争取时间尽快缩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进而建立与美国的力量平衡。

在和平共处总路线下,苏联与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与西方的关系。

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苏联就采取若干恢复东西方对话的步骤。1954 年 1 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这是 1949 年 6 月以后首次举行这样的会议。在签订华沙条约和多年悬而未决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后,于 1955 年 7 月举行四国巴黎最高级会议,这是战后首次东西方大

国首脑会议。尽管这两次会议和其他几次重要接触在关键的德国统一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没有进展,但苏联与西方之间的高层对话得以恢复,东西方之间的尖锐对峙有所和缓。

然而,苏共二十大宣布的和平共处总路线没有立即引起多大反响, 轰动一时的斯大林问题使其相形见绌,实力占优势的西方也不愿轻易减轻对苏联的压力。此后几年间苏联与西方的关系经历了几次起伏。1956 年苏联宣布单方面大规模裁军;随后发生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和中东危机,1957 年苏联又率先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1959 年赫鲁晓夫访美, 气氛热烈但无实际成果,苏联期望能与美国合作解决国际问题而未得到积极回应;次年发生苏联击落入侵的美国 U—2 型侦察飞机事件,使即将举行的四国最高级会议被迫取消。1961 年举行苏美首脑维也纳会晤;随后发生柏林危机,在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走向核战争边缘。东西方关系的动荡表明,苏联不打算为缓和紧张局势而在社会制度上迁就西方和容忍美国单独享有政治、军事优势,如何与更强大的对手平等共处的问题并未解决。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不得不正视核对抗的巨大风险,在加紧军备竞赛的同时更积极地寻求改善关系,先后就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问题达成协议。到 60 年代后期,苏联在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方面取得与美国的大体平衡,开始酝酿与西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

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在苏南关系中的错误和开展对斯大林的批判,意味着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是唯一正确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强烈震动,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1956 年 6 月20 日苏南两党发表宣言宣布:“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有强迫对方接受它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形式的见解的任何倾向。”10 月 30 日苏联政府在中国的建议下发表宣言,承认过去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方面犯了错误,表示将遵守尊重主权和平等的原则,充分估计每个国家的历史情况和特点。苏联态度的变化使东欧各国得以在更大程度上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经济体制。

1957 年 11 月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倡议的各国共产党会议,试图在引起震动和争议的苏共二十大以后恢复和显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会议反映了由于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普遍的乐观情绪。在美苏两国在欧洲对峙的基本格局下,苏联无法完全避免用大国主

义态度对待东欧各国。它力图把东欧的改革与探索严格限制在不变更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和与苏联的联盟关系的范围内,当它认为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试图越过这个界限时,便派军队进行干涉。它力图使各社会主义国家服从按照苏联的国家利益制定的对外方针与政策,当中国对此提出异议时,便不惜使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这种作法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此外,苏联也不时流露出对别国改革的不满。苏联在 60 年代末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内各国主权“不完整”,可以通过“国际专政”维护大家庭的“最高主权”和整体利益。西方称其为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些观点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要求东欧各国在即将到来的东西方关系缓和中与苏联保持步调一致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随着殖民体系瓦解,许多原属西方传统势力范围的亚、非、拉新独立国家与原宗主国的关系逐渐疏远,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从 50 年代中期起,苏联积极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 向印度、埃及、古巴等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它们摆脱对西方的依赖。从 60 年代初起,苏联主张新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鼓励这些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积极进取的政策,从政治上打破了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包围,增强了苏联在东西方对峙中的地位,对有关国家的国内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