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年代前期的缓和
缓和最先取得进展的是德国问题。
1969 年 10 月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1913—1992)出任联邦德国总理。这是战后社会民主党首次成为西德主要执政党。此前不久,勃兰特任外交部长的大联合政府已修改哈尔斯坦主义,仍认为第三国承认东德是对西德不友好的行动,但是否与之断交将视情况决定。勃兰特执政后提出“新东方政策”,谋求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开始进行一系列谈判。1970 年 8 月勃兰特访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无条件尊重欧洲所有国家现有边界的不可侵犯性。12 月勃兰特赴波兰,两国签订关系正常化基础协定,西德正式确认波茨坦会议确定的波兰西部边界。这两项条约被统称为“东方条约”,使德国问题向着进一步正式承认现状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苏联提议四大国就西柏林地位问题交换意见。1971 年 9 月四大国签订协定,确认西柏林的地位不变,即它不是西德的一部分, 但西德可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的利益。这意味着苏联不再坚持结束西柏林占领制度的要求,但西德仍不拥有对西柏林的正式管辖权。
1972 年 11 月 8 日两个德国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认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强调现存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对方领土的完整性,决定发展正常的睦邻关系并互设常驻代表机构。这表明西德正式放弃哈尔斯坦主
义,承认东德是独立的、拥有主权的“第二个德意志国家”。此后,东西方国家相继交叉承认两个德国。1973 年两个德国同时进入联合国。
德国问题的新进展并未解决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有关各方都正式承认现状,承诺不以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改变现状。这就为欧洲局势的缓和清除了重要障碍。两德关系改善后,东德修改宪法, 删去有关德意志民族和德国统一的字句。苏联与东德缔结新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也对原条约作了相应修改。西德则表示,谋求在欧洲和平状况下通过自决重新实现德国统一,仍然是西德的政治目标。
美苏关系对东西方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美苏之间的缓和主要表现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经过长期的多轮谈判,双方在若干问题上取得进展。1972 年 5 月尼克松作为访问苏联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在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一系列文件,最重要的有三项。一是《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规定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系统。事实上双方的有关技术都远未成熟。二是《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规定冻结双方的陆地洲际导弹及其发射器、弹道导弹潜艇和潜艇导弹发射器等的数量,双方均可使用合法技术手段对对方进行核查。苏联在多数冻结项目上拥有数量优势。对于弹道导弹携带的弹头数量、当量和质量,可运载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和中程导弹,以及正在研制的有关新技术,协定都未加限制,双方仍可在这些领域展开竞赛。该协定后来未能发展为长期条约。上述文件及其补充议定书统称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三是《苏美相互关系原则》,规定双方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互利合作关系,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 用和平手段解决分歧。
这次美苏首脑会谈是缓和的重要标志。此后几年,首脑会谈成为推动缓和的重要方式。1973 年勃列日涅夫访美和 1974 年尼克松访苏时,双方都签署大量合作协定,但军备控制谈判无实质性进展。1974 年 11 月美国新总统福特同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规定了未来 10 年双方拥有的洲际导弹发射器、潜艇导弹发射器和重型轰炸机的最高限额,其中包括先进的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限额。事实上苏联还没有这种导弹,美国的拥有量也远低于限额。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以后核军备竞赛的方向。但随后双方在美国的机载巡航导弹和苏联的新型轰炸机应如何计算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后续谈判进展缓慢。 1972 年美苏首脑会谈期间,双方同意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和中
欧裁军会议,分别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推动欧洲局势进一步缓和。
欧安会是多年前苏联首倡的。1972 年 11 月开始举行筹备会议,后来先后举行外长会议和专家会议,1975 年 7 月底到 8 月初在赫尔辛基举行
首脑会议,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 35 国与会。首脑会议通过最后文件,内容包括欧洲国家间关系指导原则、建立信任措施、人员交流、经济与文化合作等。苏联关心的首要问题,是通过确认欧洲各国边界的不可侵犯性进一步巩固在战后获得的势力范围。最后文件包含了有关内容,但在西方坚持下规定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改变边界。西方更关心建立信任措施、人权和人员交流。最后文件规定: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一定规模的军事演习应预先通知对方,邀请对方派观察员观看;各国应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促进人员更自由地往来。西
方希望这些能成为向苏联和东欧施加影响和压力的手段。在经济合作方面,会议希望各国彼此给予最惠国待遇。赫尔辛基首脑会议是东西方关系缓和的高潮。但后来召开的欧安会续会并不顺利,未取得显著成果。中欧裁军会议 1973 年 10 月起在维也纳举行,北约和华约 19 个国家
参加。双方提出了不同的裁军原则,都希望借机削弱对方。北约认为华约在中欧拥有优势,主张均衡裁军,最终使双方保持同等数量的地面部队。华约认为双方在中欧处于均势,谈判不应破坏既有力量对比,主张对等裁军,即双方按相同数量或相同比例裁军。谈判绵延十余年而无结果。
缓和使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增多。西欧国家同苏联、东欧之间开始进行经常性的高层政治对话乃至首脑互访,贸易额显著增加, 经济和技术合作有所发展。戴高乐是最早倡导缓和的西方领导人。他 1966 年访苏,建立了法苏特殊关系,他的继任者蓬皮杜(1911—1974)保持和发展了这种关系。这是法国的独立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西德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独特处境,自 70 年代初起长期注重发展与苏联、东欧的关系, 希望缓和进程能持续下去。芬兰是唯一同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948 年)的西方国家。70 年代苏芬关系更加密切。苏联与日本的经济关系也有所发展,但北方四岛问题长期妨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