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年代初的波兰局势
1976 年以后波兰经济逐渐发生严重困难。由于工人罢工,食品价格长期未得到调整,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财政补贴。由于西方经济危机, 波兰出口面临困难,外汇收入减少,难以偿还 70 年代初举借的大量外债。
70 年代末农业生产连续下降,造成食品供应短缺。1980 年 7 月政府决定提高肉类价格,引起社会广泛不满,一些地方发生工人罢工。8 月中旬格但斯克等沿海地区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格但斯克成立了列宁造船厂工人瓦文萨任主席的厂际罢工委员会。此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国。
罢工发生后,政府派代表前往格但斯克和什切青同罢工委员会进行谈判,8 月 31 日双方达成协议。协议除有关工资、物价、工人福利等内容外,还包括:政府同意职工在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不破坏国际联盟体系的条件下成立新的自治工会,承认罢工权利,保证言论、出版等项自由,加速经济改革并公开讨论改革问题等。次日格但斯克自由工会成立。随后,各地自由工会联合成立独立自治团结工会,瓦文萨任全国协商委员会主席。团结工会会员迅速达到数百万人。后来,大学生和农民也分别成立了自治团体。
波兰统一工人党内也发生变化。9 月初卡尼亚取代盖莱克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包括部长会议主席在内的一批党政领导人先后被解除职务。1981 年 2 月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1923—)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新的领导人认为波兰面临战后最严重的危机,主张推行协商和革新路线,通过对话达成社会谅解,恢复党同社会的联系。这意味着统一工人党将与独立的团结工会共处。这在战后东欧是前所未有的。协商和革新路线面临三方面的压力。在党内,尽管多数人赞成变革,仍有一些有影响的势力认为这将严重威胁党的地位。在社会上,8 月的危机使原有秩序遭到破坏, 不信任统一工人党的自发倾向急剧发展,团结工会和知识界的部分激进势力试图借机进一步改变国内社会政治现实。在国外,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担心一旦局势失去控制将威胁波兰的社会主义成果和联盟的安全, 敦促波党采取强硬措施,苏联军队多次在波兰境内外调动或举行演习; 西方国家支持团结工会,希望以此推动东欧政治多元化。1980 年 8 月以后近一年间,危机继续发展,小的冲突不断发生,无政府状态加剧,经济每况愈下,厌恶苏联的情绪蔓延,对苏联干预的担忧成为抑制团结工会激进势力的重要因素,统一工人党和团结工会未能就如何在共处的基础上恢复社会稳定与推进变革达成共识。
1981 年 7 月统一工人党举行代表大会,确认协商和革新路线,认为这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大多数危机发生前的中央领导人未再当选, 一批参加团结工会的党员被选入中央领导机构。9—10 月团结工会也举行代表大会,认为危机的根源存在于经济和政治制度之中,当局已没有深刻改变现状的能力。达成社会谅解的前景暗淡。10 月雅鲁泽尔斯基担任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针对日益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成立反危机指挥部,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工作,并在 11 月初与瓦文萨和天主教会大主教
格莱姆普举行会晤,提议成立国民和解委员会。团结工会激进势力反对这项建议,并威胁举行全国总罢工。统一工人党中央和团结工会领导机构控制局势的能力都逐渐削弱。
1981 年 12 月 13 日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国家处于战时状态,由以他为首的救国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团结工会停止活动。瓦文萨等人随即被扣押。雅鲁泽尔斯基认为,实行战时状态是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社会混乱和防止外国干涉波兰事务。此后,国内秩序趋向稳定,团结工会成立临时秘密领导机构继续活动,西方国家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1982 年 1
月 1 日起波兰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企业的独立经营权和职工自治权利;大幅度改革价格体系,提高食品等价格, 减少价格补贴;鼓励个体经济继续发展。1983 年起经济状况好转,统一工人党领导的新工会有所发展,政府与天主教会开始对话。1982 年 10 月正式取缔团结工会,11 月解除对瓦文萨的监禁,1983 年 7 月 22 日取消战时状态。
1985 年 10 月波兰举行新的议会选举,统一工人党仍保持议会多数, 并与其他联盟政党一同组成政府,继续推行经济改革。统一工人党继续允许建设性反对派参与政治活动。1986 年底雅鲁泽尔斯基提议成立包括团结工会以外各界人士的磋商委员会。该委员会以及工会、天主教会等都能对当局决策施加一定影响。其他东欧国家没有类似的政治机制。然而,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1984 年 10 月一位支持团结工会的天主教神甫被内务部人员杀害,曾引起社会局势紧张,一度沉寂的团结工会地下组织再趋活跃。后来,政府未能坚定、有效地推进改革,遭到社会各界日益尖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