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年代的西方各国

  1. 经济状况与结构调整

80 年代的西方经济继承了 70 年代形成的诸多问题。在 80 年代初期, 西方各国普遍处于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其直接诱因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期间发生的第二次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持续的时间是二次大战以后最长的。这次衰退期间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小于 70 年代中期的衰退。但由于自上次衰退以后西方经济长期处在滞胀之中,未能实现有力的增长, 所以衰退对西方经济的打击仍是严重的。最显著的问题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美国和西欧的失业率都达到 10%以上,人数超过 1200 万, 是 30 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以来的最高记录。通货膨胀率超过 10%,1980 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幅度为 13.5%,法国和英国也与其类似。日本和西德的经济状况比美、英、法等国稍好。

西方各国在这次衰退中所采取的对策与 70 年代中期有所不同。总的政策倾向是对内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主要运用货币和财政手段调控经济,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竞争的作用;对外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采取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是这种保守的经济政策的主要代表。为对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并重整军备以加强对苏联的军事优势,美国里根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1983 年以后长期保持在 2000 亿美元左右,国债总额迅速达到数万亿美元,利率一度大幅度上升,优惠贷款利率曾超过 13%。以英国为代表的一批西欧国家还积极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将战后初期收归国有的一部分企业出售给个人。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贸易战也日趋激烈,成为影响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

1983 年西方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从年初起石油价格持续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维持较高油价的能力开始削弱。10 月美国的工业生产率先超过衰退以前的水平。1984 年整个西方经济继续发展,达到 5%的较好平均增长率,美国的增长率达到几十年来未有过的 6.9%。以后几年里,增长率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增长势头。美国在 80 年代中后期实现了较长时间的连续增长。然而,长期的衰退形成的严重问题依然存在。美国的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国会和行政当局通过艰难的谈判制定的几个减少赤字方案都未能得到贯彻,国债数额日益庞大;主要西方国家失业率仍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平均生活水平并未因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社会差距有加大的趋势;西方国家经济力量对比仍处在调整之中,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仍在加强,经济问题在西方国家间关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经济衰退与回升的同时,西方国家还开始了意义深远的结构调整。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信息产业为主要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崛起,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日益重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使一些曾经是西方经济支柱的传统产业的地位相应下降。高科技产业首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表明西方国家尽管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仍然具有远远超出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活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为了在由此引发的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制订庞大的高科技发展规划。美国在 1983 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运用美国的科学技术优势加强同苏联的军备竞赛,还在于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施该计划全面加强在各个主要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继续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1985 年 4 月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建立欧洲技术共同体的计划,又称“尤里卡计划”, 以推动西欧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这项计划同样具有军用和民用两方面兼顾的性质,并迅速开始实施。日本也提出实行“科学技术立国” 的方针,制定了类似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计划。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使西方各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的传统产业开始向境外迁移,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经济发展对进口能源与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工业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