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会改革与授圣职权之争

按照基督教教义,灵魂的得救胜于肉体的享受,来世的永生胜于俗世的繁荣;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真正的基督教社会、由教会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士的权力应该高于俗世领主的权力,教皇的权力应该高于帝王的权力。随着中世纪盛世的来临,基督教的教义也日益深入人心。但是,教会所面临的,却是与其理论相抵触的现实:一方面,在社会活动中,教会通常从属于俗世的统治阶级,成为有效的行政工具,帝王册封神职也立足于安插自己的亲信,而很少考虑宗教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神职人员腐化堕落: 他们违背基督教教义,买卖圣职,谋取私利,违反教规,娶妻生子,甚至供养姘妇。这些现象违背了民众的宗教信仰,危及到教会的精神权威的地位, 基督教教会中的一些有识人士也极为忧虑。11 世纪,宗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冲突,终于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督教革新运动。

教会改革家可分为两派:一派是温和派,主张改革教会自身,废除圣职买卖,教士严格执行独身的教规,提高教士的道德水准,在教权与俗权的关系上仍遵循传统;另一派是激进派,他们认为真正的弊端是俗人凌驾于教会之上,要求彻底改革教会从属俗权的传统,由教皇治理教会,并按照基督教的教义重建社会秩序,建立一个以教皇为中心的凌驾于各个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政治体制。

教会改革之初,温和派政策居主导地位,改革的主旨是提高欧洲教会的道德水准,教皇与皇帝也能携手合作。1049 年,德国皇帝亨利三世任命的教皇利奥九世(1049—1054)开始全力推动改革。他坚决执行教规,彻底清算教会中买卖圣职和教士婚娶的行为,在 1049 年罗马宗教会上,当众处死买卖圣职的苏特里地区主教。但激进派并不满意利奥在改革中已取得的成绩。

1056 年亨利三世早亡,他 6 岁的儿子(亨利四世,1056—1106)被选继位,世俗和教会权贵乘机窃取国王权力;1062 年,科隆大主教安诺与汉堡— 不来梅大主教阿德尔伯特劫持幼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德国王权衰微。这就给激进派推行其改革措施创造了难得的机会。1057 年,改革派酝酿由红衣主教自行选举教皇。1059 年的拉太朗宗教会议,在红衣主教亨伯特和希尔德布兰德的影响下,通过了《教皇选举法》,宣称今后将由红衣主教选举教皇, 皇帝只有正式批准的权力。同年,希尔德布兰德升任罗马副主教,成为教会改革运动的主要推动者;1073 年又由红衣主教们全体投票赞成,在罗马人民的欢呼声中,被选为教皇,即格雷戈里七世(1073—1085)。格雷戈里是激进派理论的代表,他将教会高于国家的原则发展到了顶点。他认为,教皇是

教会的首脑,他的权力来自上帝,不仅在教会内他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就是在整个基督教社会中,他的地位也超过世俗统治者。1074 年,格雷戈里主持的罗马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世俗叙任权、禁止圣职买卖与教士结婚的决议。1075 年,格雷戈里又颁布了 27 条《教皇敕令》,宣布教会只能由教皇管理, 不能受帝王的控制;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有权解除人民对邪恶统治者的誓约。

激进派的改革直接损害了德国皇帝的权力基础。由于德国的封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皇帝与主教、修道院长之间的分封关系构成的,皇帝一旦放弃了授圣职的权力,不但丧失了对教会的统治,也就不再是帝国的主宰了。1066 年亨利掌权以后,继续按照德国的传统方式巩固王权。因平定萨克森的叛乱需要教皇的支持,一时未与教皇反目,击败萨克森叛乱后不久,遂与格雷戈里的改革发生冲突。

1075 年教皇罢免了一批德皇任命的主教。1076 年,亨利在德国教士的敦促下召开沃姆斯宗教会议,通过了废黜格雷戈里七世的决议。亨利还致书教皇,强调他的王权是神授的,有权领导德国的教会,教皇不得干涉;并以傲慢粗暴之词要求格雷戈里退位。对此,格雷戈里立即在罗马拉特兰大教堂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免去其臣民的效忠义务;开除德国及伦巴第高级教士的教籍。这一决定当即在德国造成政治上的混乱,萨克森叛乱再起,一批代表地方自治倾向的权贵也策划另选新王,取代亨利。因形势所迫, 亨利于 1077 年 1 月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教皇拒绝见他。亨利身披罪衣,

在卡诺萨城堡的院子里等待了 3 天。在克卢尼修道院院长休(亨利的教父) 的请求下,格雷戈里接受了亨利的诺言和忏悔誓言,恢复了亨利的教籍。卡诺萨的屈辱使亨利重新获得了政治上的号召力,他随即回国平定叛乱。同年, 贵族中的一派选举斯韦比亚的鲁道夫为国王,与亨利对立,得到了格雷戈里使节的认可。1080 年,得到城市支持的亨利在内战中获胜,鲁道夫兵败被杀。教皇再次开除亨利的教籍。但此时皇帝的实力已大大增强。德国和北意大利的高级教士会议也针锋相对地废黜了格雷戈里,另选拉文那主教吉伯尔特为教皇,称克力门三世(1080—1100)。1083 年,亨利出兵意大利并包围了罗马。格雷戈里请他的附庸、诺曼人罗伯特吉斯卡尔率兵救援。诺曼人击败了亨利,但也劫掠了罗马。格雷戈里害怕一向拥护他的罗马市民的谴责,随诺曼人一起撤离,1085 年客死萨勒诺。

原克吕尼修道院院长,乌尔班二世(1088—1099)主持教会改革工作期间,继续奉行格雷戈里的政策。他支持亨利的诸子在德国和意大利叛乱,使德国政权不断削弱。1106 年,小亨利兵变,篡夺皇位,称亨利五世(1106— 1125)。1110 年,亨利领兵入意大利,谋求教皇为其加冕。加冕礼未成。亨利囚禁教皇和诸红衣主教,迫使教皇承认皇帝的权力。翌年,教皇恢复自由, 随即推翻被囚禁时的许诺。

亨利五世当政末期,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的立场都有所缓和。1122 年, 双方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这个文件规定,册封权分为两部分,皇帝放弃世俗授职权,由教皇授予象征教会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教皇则将授予象征教会土地权力权标的权力让予皇帝;主教和主持由修士和牧师会成员依据教规法选出,但在选举时,皇帝有权出席并在有争议时做出最后裁决。持续半个世纪的授圣职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