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世纪的政治、宗教改革

赫拉克利乌斯(610—641)统治时期,为了抵御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改革了军政分治的政治体制,建立军事长官领导的地方军事行政区。全国设 3 个大军管区,各军管区设军事总督一名,掌握军政大权,节制军队与民政官员。此后,军管区的管辖区域逐渐缩小,数目越来越多。此外,为了保证军队的稳定,建立士兵财产制度。国家从公共土地和没收的地产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封地,封赐给士兵,条件是士兵本人和人们的男性后裔承担永久的军事服役,服军役成为世袭。因军功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军事贵族由此崛起。

立奥三世(717—741)对修道制使千万人脱离经济活动感到忧虑;对教会积聚了巨额财富而又不纳税深感不满;为了抵御外敌,进一步完善军管区制度,稳定军队,又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于是,726 年开展了圣像破坏运动。旨在限制教会的发展,剥夺教产。立奥宣布:供奉圣像同偶像崇拜一样,皆属异端;下令撤消和销毁所有圣像、圣物,取缔一些修道院,令修道士还俗;并要求僧俗贵族在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者免职。对此, 军事贵族、异端教派——保罗派坚决支持,高级僧侣、旧贵族以及罗马教廷持反对立场。罗马教皇格雷戈里三世宣布开除立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腊万纳总督辖区发生了叛乱。许多坚持崇拜圣像的僧侣被囚禁、流放甚至被处死,修道院被封闭,教会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军事贵族和作战有功的官兵获得了土地。8 世纪末至 9 世纪初,帝国曾一度放弃了反圣像崇拜的政策。直至 843 年,皇帝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这一政治—宗教运动才告结束。但皇权高于教权的政治格局没有改变。教会被没收的土地也不能再收回。

800 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里曼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一直认为继承着罗马帝国法统的拜占庭帝国拒不承认这一提法。867 年,罗马和拜占庭各自把对方的总主教开除出教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