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权极盛时期

英诺森三世(1198—1216)时期,是中世纪教权的鼎盛时期。

  1. 世纪中叶以来,宗教改革的精神已逐渐消失,但教皇高于世俗君主的政治地位也已经确立;教皇是基督教社会的最高权威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英诺森三世更是加紧了对教会的控制。他大权独揽,完全按照专制君主的观念行事。认为主教的职责只是协助教皇管理教会,教皇有权任免主教和修道院长。他在位时期,主持召开了中世纪规模最大,成果亦十分卓著的第四次拉兰特宗教会议(1215 年)。会议历时 3 周,有 1200 多主教、院长参加, 制订了大量重要的宗教立法,包括暂停新宗教修会的活动,严禁索取圣事管理费用,教堂应开办学校,犹太人必须佩带特殊标志,禁止教士参加古代日尔曼人神裁法的审判程序,以及有关教士服装的严格规定,对教产使用和交纳什一税等事项的规定,并通过了谴责阿尔比教义的决议等。

英诺森三世为教皇统治的理论所鼓舞。他的信条是:“主交给彼得治理的不仅是整个教会,而且是整个世界。”12 世纪以后,英、法、德等国世俗政权之间矛盾重重,国际政治局势复杂,也是他能够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的不可多得的条件。在此期间,英诺森三世多次利用各国的矛盾,必要时使用宗教特权,迫使世俗君主对其俯首称臣。因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问题,英

诺森与英王约翰长期交恶。英诺森便宣布开除约翰的教籍,并怂恿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出兵进攻英国,迫使约翰就范。其后,在约翰与诸侯的冲突中, 英诺森又支持约翰,宣布《大宪章》无效,不准诸侯实施,否则将受到开除教籍的处分。因法王腓力·奥古斯都拒绝与不符合教规的再婚妻子离婚,恢复与发妻的关系,英诺森采取了开除腓力教籍,停止法国境内的神权(举行礼拜的权力)的措施,激化国内矛盾,使法王不得不屈服。1197 年,德国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威尔夫家族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起初,英诺森三世有条件地支持威尔夫家族的奥托,后因奥托撕毁对他的诺言,继续要求对教会的控制权,转而支持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将奥托逐出教籍,同时迫使腓特烈承认他的保护人地位,并施展外交权术,获得了法王腓力的支持。1214 年, 奥托·与腓力·奥古斯都激战于布汶,奥托遭到毁灭性的失败。英诺森的被监护人、腓特烈二世(1212—1250)登上了王位。

英诺森三世组织了第四、五次十字军远征,并发动了镇压法国南部的宗教异端阿尔比派的十字军。葡萄牙国王桑乔、波兰国王拉季斯拉夫等,也都先后被迫屈服于英诺森的意志。

英诺森三世死于 1216 年。此后,教廷权威逐渐衰弱,再未恢复到英诺森时代的极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