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胡斯运动

几年贵族战争之后,卢森堡的约翰(德皇亨利七世之子,兼德国皇帝, 1410 年被废除帝位)成为捷克国王(1310—1346)。约翰为形势所迫,颁布宪章保证贵族和僧侣的封建特权,使其享有征税自由。其子查理一世(1346

—1378)使捷克国王在帝国世俗选帝侯中列第一位。查理之子瓦茨拉夫四世

(1378—1419)统治时期,德国与捷克的民族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胡司运动。

14 世纪末期,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民族教会的思想亦到处传播。约翰·胡司(1369—1415),布拉格大学校长、皇后的解罪神甫用捷克语传教,在捷克具有极高声望。他主张教权服从俗权,教士过清贫生活,教产归国家所有,建立廉俭的民族教会。最初受到王室的保护。1412 年,胡司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指责教皇为犹大,要求改革教会,被教皇革除教职。但胡司继续在各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攻击教皇的言词更加激烈,称教皇为基督之敌。1414 年,教廷在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召开宗教会议,胡司接到出席会议受审的通知。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1411—1437)许诺保证胡司的安全, 胡司亦想为自己被革除教职而辩解,“证明真理的伟大”,随即参加了会议。但大会不给胡司申辩的权利就以“异端”的罪名逮捕了胡司,并于 1415 年 7

月 6 日将胡司处以火刑。胡司的死在捷克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激愤的民众

捣毁教堂,瓜分教会财产,驱逐德国教士,改由胡司派教士主持宗教活动。450 名捷克贵族也联名向宗教会议发出抗议,并组成联盟,拥护胡司派学者在宗教问题上的决议,宗教改革运动与捷克民族运动结合了起来。

1419 年夏,爆发了融宗教改革与民族独立为一体的胡司战争。战争的参加者包括捷克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市民和贵族。他们反对德皇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国王,由于不同的宗教、社会改革方案又形成两个集团。一个是温和的圣被派,主张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分开,并拟定“布拉格四条款”:讲道自由,俗人用圣杯领圣餐,僧侣不从事世俗活动,僧侣犯罪与俗人一样受处分。另一个是激进的塔波尔派,要求废除私有财产,消灭等级特权,取消税赋与封建义务,建立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的共和国。

1420 年,教皇发布“反波希米亚十字军”公告,从而使捷克全国上下统一起来。捷克人民在卓越的军事统帅约翰·杰式卡的率领下,先后打败了五次由教皇和德国皇帝组织的十字军进攻。1421 年夏,布拉格大学教授发起召开国会,胡司运动各派及部分捷克贵族参加了会议。国会废除西吉斯孟德的王位,并组成 20 人的临时政府。会议决定,将“布拉格四条款”推广到捷克全境。

1433 年,巴塞尔宗教会议对胡司运动作出让步,基本上满足了圣杯派的

要求。但塔波尔派拒绝和解,圣杯派与塔波尔派随即决裂。双方于 1434 年 5 月决战于里旁,圣杯派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