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朝的强盛和繁荣仅仅维持了十几年,随之而来的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均田制是君主专制最理想的经济基础。如果能够得以有效的实行,均田

制确可使耕者有其田,使封建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和人力资源。但是,完善的均田制只是封建社会的理想。因为,可耕种的土地从来都是有限的宝贵资源。皇帝既不可能也不愿意让农民独占它。隋文帝不能“减功臣之地以给民”,同时还必须赐予王族显宦以大片的土地。而土地有限,“民田不瞻”② 的现象非常严重。均田制从未被不折不扣地执行。592 年,隋文帝派人到各地均田,有些地方每丁只能领受 20 亩。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促使隋朝迅速崩溃的是国家在短期内进行多项大规模工程,同时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民力无法承担,正常的封建经济秩序被破坏。

隋文帝时,即开始筹划、修建新都洛阳,筹建工程浩大的仁寿宫(在今陕西千阳),开凿贯通南北的运河,并出兵 30 万入侵高丽。604 年,杨广杀病中的杨坚,取得帝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继承文帝的事业,横暴而毫无节制地役使民力,逼迫民众铤而走险,终于造成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605 年,隋炀帝下令全面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河北起涿郡,南至

余杭,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 6 省,全长 4000 里,至

610 年才完成。每年调民工都在百万以下,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中央政府对南方的控制,也有利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工程浩大,农民负担极为沉重。

隋炀帝登基后,征发 200 万民夫继续营建东都洛阳;10 万民工修掘龙门至上洛的长堑。他几乎每年都去江南巡游,随行的文武百官和宫女、侍卫多达十几万,608 年一次曾达 50 万;沿途郡县要负责修整道路,提供食物及各种所用物品,不得不强迫农民预交几年的租赋。

612 年,隋炀帝连续发动三次对高丽的战争,相继失败。战争中调集军

队、民夫 300 万以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丁壮几乎全被征集,不够时还要役及妇女,民间的车船牛马也被大量征调。无数民夫、牲畜因疲惫饥饿倒毙路旁。在东莱港口赶造船只的工匠死亡了三、四成。

隋朝刑罚严峻。而且,隋文帝晚年已不依刑法律条,以极严酷的刑罚惩治偷盗。“盗边粮者,一升以上皆死,家口没官。”后来发展为,“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①。谋反起义是灭门九族的不赦之罪,常人想都不敢想。许多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只能自伤手足。但是,当无法承担的兵役和徭役完全破坏了均田制、府兵制,大片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社会完全失去了正常的封建秩序,农民到了根本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就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谋求生路了。

① 《资治通鉴》第 192“唐记”8 贞观二年。

② 《隋书》卷 40《王谊传》。

① 《隋书·刑法志》,《隋书》714 页。

611 年,连年遭受水旱灾荒的山东、河北,先后爆发了王薄、孙安祖、张金榜、高士达、刘霸道等多起农民起义。

613 年,起义浪潮席卷全国。起义队伍多达百支。其中,翟让、李密的

瓦岗军控制了黄河、淮河流域。窦建德的河北义军占领了河北,于 617 年在乐寿(今献县)称长乐王,建夏国,设置百官,控制河北诸郡县。杜伏威的江淮义军以历阳(今安徽和县)为根据地,控制了淮南地区。

617 年,隋朝在朔方(今陕西横山)、马邑(今山西朔县)、金城(今甘肃兰州)等地的官员也相继打起反隋旗号,占领郡县,割据一方。同年, 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率 3 万人入关中,攻克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为傀儡皇帝(即隋恭帝),控制了渭水流域。

618 年,隋将领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杀隋炀帝。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