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差生退缩性行为矫正
退缩性行为即由于学生在学习上或品德上长期表现不佳而产生焦虑、畏惧等情绪,为了消除这些情绪造成的压抑、紧张心理而采取的逃避、退缩、消极、自暴自弃的行为。
这种退缩性行为在学习差的学生中较为常见。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 产生退缩性行为。
退缩性行为的特点是:不外露,不明显,不引人注目,退缩隐蔽,因而不易被人发现。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并不明显影响课内外秩序,不至于防碍教学和各项活动,往往给人们顺从、听话、与世无争的印象。他们的问题行为容易避过教育者的眼睛,教师常忽略对他们的教育。一些教师认为一个班中有几个这样的差生是正常的,只要不太出格,不伤班上“大雅”,也就不必太介意他们。而实际上,这种心理及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种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往往表现在“内耗”上,即他们的行为更易压抑自身发展而不是危及他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和学习上的困难,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挫折,虽然他们采取一定的退缩行为,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内心积郁、紧张, 而是深深地压抑在心底下,再加上外界不良因素(如同学、老师、家长不正确的对待),起“自强化”的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往往降低了注意、思考、记忆、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的能量和效率,使学习成绩愈益低下,焦虑也随之加深,自信心进一步丧失。这些消极情绪带有弥漫性,可能影响到各项活动,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及生活实践等方面也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比如孤立,甘愿落后,认为自己无能,不敢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怕与老师谈话。随时间推延,这种与众隔绝心理不断加固,最后形成悲观消极的不良性格: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体贴,又害羞不敢亲近,应用众多的回避、防御机制。严重起来可能用自多毁灭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此类学生敏感多疑,虽然怕与人接触,却又惯于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易引起他们无穷的猜疑和苦冥想。教师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发生一种恶性循环,即低成绩——集虑、猜疑——更多的低成绩——更大的焦虑、猜疑,导致精神上的极大耗费。这样不断地自我损耗,会使学生陷于痛苦而难于自拔的境地,甚至可能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
- 给以情绪支持,提高自信心
要使他们明白教师、同学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树起信心和勇气。由于他们疑心重,敏感,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得注意,每句话都应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都对他们寄托期望, 每一个手势都表达着对他们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都给他们以鼓励。一般不宜
采取严厉的直接批评,而要用温和式的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及时表扬鼓励,抓住这些闪光点,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启发他们肯定自己,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 创造条件,改变情境
由于定势的作用,学生一旦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自然进入差生角色, 相应的自卑、压抑心理就会产生。我们要创造条件,改变形成不良心理的情境,转移他们的情绪。如多组织他们参加有趣的活动,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使心情变得愉快起来。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改变不受重视,不被注意的情况。如有的人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好,教师便要求他们多读作品,在阅读中加强理解,并有意组织他们在班上背诵,进一步提出较高要求,差生就会觉得自己并不笨,也不比别人差,感到高兴,从而打消自卑感,重新燃起求知欲望。
- 沟通思想,疏散积郁
有退缩性行为的差生,其心灵就象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每次失败带来的苦闷都压抑在内心上。因此,创设情境,使差生可以自由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抱怨,冷静下来之后,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疏散内心积郁,就是通过与差生的思想交流,使他们就出心中的不快、疑虑、希望,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去掉精神包袱,以达到内心平衡,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心心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