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差生逆反心理的消除

很多差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消除差生的逆反心理,就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

一是有些差生因常犯错误而常挨批评,甚至受到嫌弃或歧视。部分教师在批评他们时,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使他们十分反感, 从而逆反心理顿生。

对待由此原因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在消除时应做到这样:在批评这些差生时,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应该掌握分寸注意方式,同时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多加鼓励,扬长避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此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是有些老师不能平等对待差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优等生是一种态度,对待差生又是一种态度,从而引起差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师爱是高尚的、理性的,应属于全班的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对待男、女学生,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成绩好的与差的都应当一样。表扬与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方法得当,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差生不歧视, 将师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评价每个学生公正合理。这样才能消除差生的反感。

三是有些教师教育方法欠妥,训斥太多,甚至经常嘲讽、挖苦差生,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教师反过来给他们讲某些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被置之不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讲究教育方法。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必要时可向他们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相反地可使他们真切地悟到老师的诚意,进而在心理上自觉地趋向老师,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疏通师生之间的心理通道,这样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他们就易于接

受了。

四是教师向差生家长反映了他们的某些不良行为,希望家长协助教育。而家长未能正确处理,而是大发脾气,打骂孩子。使他们误以为老师向父母告了状,使自己挨打受骂,因此记恨在心,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向家长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不添油加醋,切忌告状式。并做好家长工作,告诫家长,如何配合教师教育孩子,切莫采取粗暴的方式打骂孩子。或者干脆当着学生面同家长交谈,使他们感到老师并非是来告状的,而是开诚布公地同父母商量如何教育自己的问题。

五是有些差生随意意识较强,过分强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此,当老师对其提出某些要求或进行某种教育时,他们总觉得不合胃口,于是便把老师的合理要求视为“管、卡、压”,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首先应当请在他们心目中较有威信的人谈学生时期如何接受老师教育的体会来启发他们。其次再经常与他们个别谈心,从心理上逐步与其沟通。并肯定其“向往自由”具有正确的一面,另一方面应指出自由要有纪律来约束,没有纪律的自由滑向无组织、无纪律方面去,还可举些实例阐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常此以往,可逐步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友好与真诚,增强老师教诲的感染力,逐渐消除其逆反心理。

以上介绍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几种原因,并且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消除方法。一般来说,消除差生的逆反心理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 疏导为主,切忌堵塞

克服逆反心理要以疏导为主,倡“疏”禁“堵”。逆的思想的水流往往来势汹猛,特别是外倾型的差生,往往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如果教师实行“关、卡、压”式的堵,会适得其反,助长逆反者的对立心境。为此,对逆反心理,教师应当耐心地、冷静地处理。一要摸清情况,了解产生某种逆反心理的原因:二是结合环境和本人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三是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

  1. 要尊重对象,放下架子

许多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由于教育者摆架子,打官腔,对青少年人格的不够尊重所至。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差生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

  1. 要情理交融,化解阻力

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往往具有盲目性特点,即对待事物的善恶、好坏,一概凭自己的主观爱好,不管是否正确,只要自己反感,一切事物均不顺眼,反之只要感兴趣,哪怕起哄也要踮足入列。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与差生的情感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 情感相容,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还要让他们晓之以理。晓之以理,一要多学知识,明白哪些事该做和不该做;二是掌握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三是讲究点艺术,如寓道理于情感、趣味之中, 把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起来。

  1. 要正确看待,及时解决

对待逆反心理要正确对待,要把合理要求,正当建议与“逆反”区别开来。尤其对差生的一切切身利益,实际问题,要正确对待,统筹考虑。教育

不能回避矛盾,要分清差生要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对于合理的要努力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做说服教育解释工作。这样做,就会消除差生的一些不满情绪,解除对教育的对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