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与差生沟通心理
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差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严重,对别人要求苛刻,不能够理解我、谅解人,以致师生之间心理产生隔阂,难以实现心理沟通。对此,班主任只有同差生增加交往,积极沟通,加深了解,正确把握差生思想上的疑点、难点,才能对症下药,求得相互理解,从而统一双方的认识。然而,要通过心理沟通去认识学生,理解学生,也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师生双方具有渴求沟通的心理基础,还需要具有观念相容这一沟通的客观支柱,以及借助一定的时间、环境、周围气氛和物质条件等传递媒介,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艺术。
- 相互信任,坦诚相见求沟通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需要有一个较好的心理基础。而决定这个基础的就是“信任”和“不信任”这一过滤器。差生对外来信息,信任了,就容易认同;不信任,就难以接受。差生对教育
者的信任,是进行沟通、说服、引导的重要条件。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人格力量”的发挥,靠信任架设双方心理沟通的桥梁。信任感从何而来?重要的是教师要体现诚意,真心实意地爱护差生、帮
助差生,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差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
以热情换取信任。对待差生的困苦,热心相助;对待差生的忧思, 热心化解;对待差生的进步,热情肯定。用自己火热的心肠温暧差生的心。让差生从你的热心、热情中体会温暧,并用这种温暧换取差生的信任。
-
以坦诚换取信任。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有诚心,讲真话, 学生便会大胆地坦诚交心,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相反,班主任如果言不由衷,讲假话,弄虚头,差生不仅会缄口不言,还会避而远之,心理沟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对学生讲实话, 不讳言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此来赢得差生的信任。
-
以信任换取信任。对差生的志趣、能力、个性等予以充分的信任, 可以使他们保持欢快、进取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容易引起共鸣,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 主动接触,细心观察
扩大与差生的接触面,可以增强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求得更多的共同语言,准确无误地了解差生所关心的问题。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差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的理解。实践中,由于教师处于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地位,差生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走出办公室,融入差生之中,了解差生,熟悉差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差生心理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师生双方接触增多,可以随时向差生提问、解释、补充,了解差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得心理接触,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接触的情境,如打球、搞野炊。开晚会等,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接触过程中, 加强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差生的心态,增进双方理解。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来进行观察分析。一是注意听课情绪的变化。同样是一节课,有的学生兴致很高,全神贯注,有的却愁眉苦脸,情绪低落。对于后者, 教师要加以分析研究,把握这类差生的心态,并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二是集体活动评优创先等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满腔热情。这表现出差生心理,不但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具有集体感、荣辱观,还可以看出对组织者的态度。三是注重突发性情绪的变化。如受到表扬时的兴奋,批评时的懊丧,厌学时的消沉,出走时的绝望,等等。要抓住时机根据差生神情、脾气、行为的变化, 顺藤摸瓜,了解差生的深层心理。
- 平等相待,情理相济
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的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差生心中也有这样一根和弦。班主任如何拨动这根琴弦呢?这里就涉及一个如何实现心理沟通的问题。班主任首先得充分尊重差生,和差生平等相处,差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其次,教育得讲究方式方法,用真情去拨动这根弦,坚持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 改善自我,不要自高自大。要注意改善自身形象,把自己和学生放
在平等的位置上,同差生交朋友,尊重差生,理解差生,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差生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差生有了这种体验,就会把你当作自己人,从而产生心理沟通。如果班主任以教育者自居,自命不凡,整日对差生绷紧脸儿,拉着架子,动辄训人,差生就会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双方的沟通就失去了基本的条件。
-
提高自我,不要不懂装懂。心理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差生的觉悟,
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差生的转化。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本身要具备“一桶水”,否则,在与差生沟通中往往会处处碰壁。因此,老师要坚持“活到老, 学到老”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对学生的提问,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瞎说一通,而要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明心。
-
摆正自我,不单向沟通。沟通的渠道应是双向的。教师应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陈旧的教育方式,注意启发差生的“内力”,
在了解差生的同时,也让差生来了解自己,让他们对沟通的目的、任务、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创造一个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的环境,差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情感上的温暧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从而大胆地反映自己的心态,表达自己的见解,更好地实现心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