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差生归因方式及其转化

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严重存在,造成了投资、精力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是学生进行学习结果认知的极普遍的心理活动。是对造成学业不良原因进行的估计与推断,这种估计与推断呈反馈式, 是一种逆向的总结过程。学生学业不良的自我归因,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

  1. 退缩型归因

随着学生屡遭学业失败的痛苦体验,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甚至责怪自己“脑子笨”,“读不进”,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他们想把学习搞好,无奈基础太差:想进步,老师不予理睬,于是由最初的痛心而变得麻木了,最终只好放弃学习行为,走辍学牟道路。

  1. 攻击型归因

如果教师对学生开始出现成绩不良的原因不作具体分析,只是批评、指责、惩罚或者嘲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采取否定态度,使学生对学习成就感到绝望。为了维护内心的平衡,弥补自尊心的损失,一部分学生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在态度上情绪上产生敌视心理。对坏分也好,批评也好,告家长也好,一切都显得无所谓,并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因自尊心受辱而感到的痛苦。态度和情绪上的敌视心理,就会在行动上出现攻击的表现。

  1. 服从型归因

当学生把学业不良归因为缺乏自身努力时,则能使个体产生更多的期望程度,提高抱负水平,形成良好的自我态度和积极的自我概念。面对失败能保持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努力强度、坚持到底直到成功。

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过程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消极的自我归因,必须伴随消极的情绪体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削弱了学习动机,使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阻碍;积极的自我归因,则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纵观转化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典型,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忍耐和期待。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让那些成绩不良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安慰,打破失败的僵局,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人们常说,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是对学习的最好奖赏。连续的成功能引起各种与学习有关因素的整体和积累性变化,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固的归因类型,使成功的积累性效应长期化,稳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