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差生的治疗教育
一、诊断与治疗
差生教育必须立足于学业不良的症状与原因的诊断来进行。提起“诊断” 与“治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医院里的医疗。实际上学业不良的治疗同医治身体的疾病并无根本区别,所不同者,前者以心智机能的障碍为对象,而后者则是针对生理机能的障碍的。将病态恢复成原来的正常状态,即为“治疗”。
治疗教育作为教育术语尚未普及,但在智力落后儿童与差生的教育中已开始使用。可以说,对完成正常的学业生活感到极端困难的儿童所施加的旨在消除其病因的教育,就是治疗教育。治疗教育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学力的补课教学直至心理疗法,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教育性指导。
治疗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之处就在于:倘若不对其症状与病因作出确切的诊断,就无异于是纸上谈兵。教师应视差生不良的方面作补课教学,或视其背景性病因的种类实施心理疗法。因此,不了解学业不良的原因,就不能决定治疗方法。在这一点上,同医疗中的诊断与治疗是完全相同的,作为治疗的前阶段的诊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不良的领域,通过学力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学习活动的观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宏观的诊断。弄清哪门学科的哪一部分未掌握,哪些学力不足, 这是学业不良诊断的首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有关学力的补课工作。可以说,学业不良治疗教育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的治疗,其中包括学力的补充、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确立等等。这些治疗内容有的可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有的则需要创设特别的情境。利用集体的心理效应提高动机水平,或者在共同的学习中利用班级同学的帮助,这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可能的。不过,对有的差生,需要给予有计划的、持续的进行个别学习的机会。
治疗教育的第二部分是借助适应指导的治疗。随着学业不良的加重,除学力之外,其他种种不适应的症候也变得突出了,必须把整个人格作为治疗教育的对象。再者,学业不良是复杂的不适应症的一部分症状,必须把整个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因为,症候与原因多种多样,仅仅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治疗是困难的,必须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作为指导的对象。教师的引导、专家的心理疗法、人际关系等环境方面的调整等等,都包括在这种指导之中。
总之,学业不良的治疗必须从学科教学与适应指导两个方面进行。指导的承担者不仅是教师,还必须有心理疗法专家的帮助和家长的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