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帮助差生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心理上预先想要达到的目的,受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致使目的不能实现,因此而造成焦虑心理、痛苦心理。挫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心理创伤,也是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差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遇到的挫折会比优生多得多,他们对待挫折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灰心丧气。有些差生一遇到挫折便和自己的自卑感结合了起来,精神颓丧,觉得自己本来就不行,这次挫折又给了一个明证。这种想法极其有害,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甚至是生活的信心。结果只能是潜能得不到发挥,越变越差。
二是压抑同化。有的差生在遇到挫折之后,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总是表现出若无其事,镇定如常,而背着老师和同学却暗自流泪,异常悲伤。这种现象多见于女生。而男生却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独自跑到河边、湖边,或山林等清静地方坐着沉思,或凝视远方,尽量把心理上的痛苦压到心灵的最深处。
三是表现为一种攻击行为。有的差生在受到挫折后,表现出心烦意乱, 焦燥不安,肝火极旺,易于动怒,往往对老师和同学都怀有一种敌视心理, 甚至有时还会对造成挫折的直接对象产生过火的行动。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
四是自我安慰。有的差生遭受挫折后,为了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想方设法找来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又称为“酸葡萄”效应,或投影心理。
五是冷漠态度。即是对挫折表现出漠不关心,若无其事,不屑一谈的态度。其目的是要忘掉这件不愉快的事,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
六是补偿作用。也有的差生在遭到挫折后,虽然心理上也感到痛苦。但通过冷静思索和认真分析之后,就另辟蹊径,重新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新
的奋斗目标来补偿由挫折所造成的心理痛苦。这种现象又称为升华作用,这是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
凡是挫折都会给学生造成轻重不等的心理痛苦。诚然,挫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意志的锻炼并非唯一要依靠利用挫折这一手段,尤其对差生来说更是这样,差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很脆弱,他们往往经受不起挫折, 如果遇到过多的挫折,只会让他们委靡不振。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给差生造成挫折,这是教师抚慰差生遭受心灵痛苦的第一条原则。所以,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要做到对不同遗传天赋,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的个性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抱负程度的差生,要分别指导,区别要求,亲切关怀,循循善诱,不体罚,不侮辱,不责骂,不挖苦, 不歧视。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知道成功能给人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心灰意冷,颓废沮丧,往往都是因为遭受过多挫折所造成,严重的会让人丧失生存的勇气。二是教师应注意每一个差生情绪变化,以此做到能及时掌握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忧伤,从而及时指导他们以理智的作法去消除挫折所造成的烦恼,正确对待挫折,保护心理健康。三是在对学生施教中,教师应做到在言语、行动、情绪、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不要去损伤差生的人格尊严,不要厚此薄披,要普施爱心,一视同仁。有教师看不起差生,甚至拿差生作为开心的材料,这不仅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也是丧失师德的表现。四是教师要随时将差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及时转告家长,要求家长及时给他们以家庭的温暖和抚爱,从而迅速驱除由挫折带给差生的苦闷与烦恼。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帮助差生尽快冶愈挫折产生的创伤,还能让他们做到及时振作精神,重新战斗。五是教师要随时对差生进行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教育他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争做一个打不烂、压不垮的硬汉子,从而提高他们自身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他们抵御挫折的自我解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