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差生的精神需要
柳斌曾经指出:“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转化差生是一个非常艰难非常细致而又非常特殊的工作。要使一个差生转化,就要和他交朋友,了解他的精神需要,还要为他创造条件,满足他的合理的精神需要。
但是,由于有些教育者缺乏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差生,他们往往把差生看成是不可雕的朽木。差生中确有个别难教育者,但就差生整体而言, 他们还是可以教育的,也是可以转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三:一是他们还年轻,身心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二是他们成为差生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家庭、所处的环境或其他种种复杂的料想不到的原因再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所形成的。三是他们并不甘心永远落后下去,仍然有变好的愿望,甚至有的还想出人头地,他们身上也有闪光之处。教育者应针对差生精神上的需要,做好疏导工作。那么,差生有哪些精神需要呢?
一、差生有很强的进取心。
进取心,是指一个人努力向前、力图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趋向。人都是有进取心的,好学生是这样,差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差生干了一些“坏”事,比如拒绝教育、顶撞老师、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学习成绩持续下降等等,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他们“不思进取”, 或者是“出了窑的砖,定型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也是有进取心的,只不过他们的进取心,时常是以被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有的是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的进取心没有表现的机会。工作中,我遇到了发生在同一个学生身上的两件事:一次刚开学,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清除杂草,打扫校园卫生。下午收工后,我在察看各班打扫卫生的情况时发现,有一个学生还没有走,仍在认真地清理一堆垃圾。还有一次,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这个学生同几个学生一起自发地在班里(也有外班学生参加)组织了一次文艺晚会。晚会上,没有老师在场,他组织得不错。这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后来我和班主任交谈时,才知道这个学生是个差生。班主任说,打扫校园卫生那天,这个学生来得早,并且带了 3 件工具。从这些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反映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他想用他棒棒的身体表现一下“在劳动中我不比别人差”,用组织文艺晚会表现一下“我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看来他要用这些细小的行动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于是我和班主任商量,抓住这个机会,促促他。班主任根据他的特点,给了他个劳动委员的职务,他很愉快地接受了。从此,他不但在劳动中带头干,认真组织,而且在其他方面逐渐对自己要求严了起来,学习也慢慢有了进步,两年以后,以 475 分的成绩考取了大学。
二、差生比好学生更珍惜自己的荣誉。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的荣誉是他的行为和劳动的社会效果的反映和评价。平常人们只要一提起差生,就觉得他们好像没皮的树没脸的人, 无可救药了。其实当你深入地接触他们之后,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荣誉感并没有泯灭,他们也希望得到荣誉。那么,他们为什么对于自己的错误“抱着葫芦不开瓢呢”?这是因为有时当他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也会觉得由于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劣”迹而感到内疚,有心“割尾巴”,但又有重重顾虑,比如
怕别人不相信自己能改正错误,怕那样做会丢掉面子,还有羞耻心等等。他们的羞耻心往往是与自尊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如果连一点羞耻之心都没有了,那就更难办了。只要他还有羞耻之心,那就有利于促使其自觉改正错误。对于差生进行教育时应该做到:知“羞”而休,知耻而止,给他留点面子,帮他下台阶,这样有利于他思想上向好的方面转化。有个学生,家庭条件困难,靠家里卖粮食供他上学。一次,他一个人在教室,因嘴馋吃了另一个学生的点心、水果,老师找他谈话还没有说一句话,他就失声痛哭起来。这时,老师不让他讲了。随后,老师组织学生捐钱捐粮帮助他。这个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老师说:“我永远不忘记你对我的帮助教育”。差生在“受表扬”、 “获荣誉”方面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供应”他们。有一次,镇里开劳模会,一个毕业回乡的学生出席了。一位老师见到了,说: “嗬,你也带上大红花了!”那个学生回答:“我在学校是不吃香的,回到村里地能当劳模”。我从这句炫耀、自豪而又带刺的话里,似乎受到了启发: 人都有荣誉感和自尊心。我们作为教育者对于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差生,在一次市里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他拼全力为本校争得了宝贵的 1 分,使学校赢得了冠军。我们组织师生夹道欢迎,并让他戴上大红花,摄影留念,让他上台作报告。他激动不已。后来他推心置腹地对班主任说:“过去我总认为别人看不起我,逐渐使我和老师和学校产生了对立的情绪。现在我认识到不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主要是自己做得不好。只要真正做好了,老师和同学们还是欢迎的”。我曾在一所差生比例较大的学校,实行过“突出进步奖”。对差生像评三好学生那样评出进步大的,并颁发奖状、奖品,以资鼓励。这对差生鼓舞很大。有一个差生获奖后感动得流泪,因为这是他上学十多年来获得的第一张奖状。他的父母也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一个教育者应该非常重视差生的荣誉、人格。要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差生有一定的是非观。
有的同志认为差生香臭不分,是非不明,甚至认为他们是:头顶生疮, 脚跟流脓——坏透了”。因此对差生采取“好鞋不擦臭狗屎”的态度。也有的同志心里说:“我们管不了你,等将来你小子犯了法,叫人家公安局收拾你”。其实,差生除了坏的一面外,有时候也干点儿好事,思想板结只是表面的,并不是彻里彻外的。在他们的思想深层也有“净土”。因为,他们毕竟是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也是有一定的是非观念、美丑观念的,只不过他们的这些观念或被淡化,或被冲击,或被掩埋,或被扭曲地表现出来罢了。比如有一个差生在食堂打了值日的学生干部,事后跟我谈话时他说:“王老师,我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好打抱不平。一年级学生刚到校, 年龄那么小,插了个队,干部就那么蛮横,我看不上眼就打了他”。刚一听, 我心里确有点别扭,但仔细一想,他说的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他的行为不是胡作非为,而是对这件事处理的方法不对。由此可见,差生的头脑里仍有是非观念,也有良知,也知道“后悔”。这件事对我教育很大,感到我们的工作粗糙,不能令人家心服,假如我们当时能把工作做得再细一些,再深入一些,也可能会使他转变,可能会挽救一个学生。我们确实不能轻易地认为差生就没有是非观念,思想板结,不可救药,更不能轻易地开除一个学生。
差生的进取心、自尊心、荣誉观和一定的是非观,是其转化为优秀生的内部条件,如果我们教育者能注意到这些,及时而适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激励他们勇于进取,教育他们珍惜名声,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设法造成使其转化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抑恶扬善,他们还是可以变好的。
(王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