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差生桀骜性行为控制
桀骜性行为是差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抵触对抗、偏激固执的特点。表面上看,这种行为与自卑、压抑的心理是反向的,而实际上这种桀骜性行为却是原发于自卑、压抑的心理。
为消减自卑、压抑心理带来的不良情绪,有的差生不是采取与这种心理顺向的退缩性行为,相反他们采取了破罐破摔的行为方式使内心的积郁得以发散,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所以此类差生看起来无忧无虑,轻松自如。通常,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差生多为学习差而无品德、纪律问题的学生,
而具桀骜性行的学生多为品德不良或纪律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亦少数会形成桀骜性行为,比如有的差生学习马虎,懒懒散散,隋性大,考试分数低, 还拿差试卷到处给人看,不以为羞,反以为荣。这类少数同学一般都伴随有品德问题,或者是最后都发展到品德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桀骜性行多见于品德不良,纪律差的差生之中。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老师、同学的注意。因为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机会,便故意调皮滋事,爱出风头,兴风作浪,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不捣乱似乎就安不下心来。比如在群体中故意放屁,读书时怪声怪调等,当引起别人哄笑、注意时,就洋洋自得, 心理获得暂时快慰。
倔犟,不顺驯,富于攻击性是桀骜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的心理指向不是指向内部,而是指向外部,有很大的外侵性。行为较外露、明显,
惹人注目,易为人发现。对人有敌意,老师批评他们时,常脾气暴烈,与老师顶牛。他们的行为经常破坏了课内外秩序。妨碍教学各项活动,危害性较外显。他们常被冠以“花头鸭”、“捣蛋鬼”的称谓,被列在“黑名单”上重点“监护”。
桀骜性行为的不断强化,还会引起反社会型的人格障碍,时常做出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妨碍公众,不负责任,常有违法乱纪表现。犯错误后, 没有后悔的感觉,又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切责任归罪他人。具有桀骜性行为的差生若不注意教育,很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
对于桀骜性行为的差生,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抓住时机,引起内心振动
这些差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力法,人称之为“老油条”、“湿水牛皮”,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不大生效。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然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成为过错行为的转折点。
- 进行“冷处理”,降温减压
他们犯错误后,情绪较为激动、亢奋,这时我们就不能象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说理,而应进行冷处理,降温减压,先使学生迅速恢复心理平衡。有一位女教师初次到某班上课,当她刚推开教室门,突然从上面掉下一只满是粉笔灰的黑板擦,正好落在她头上,全班哄笑开来。这是班上的“捣蛋鬼” 导演的“恶作剧”,想以此给教师一个“下马威”,以后好掌握“制课权”。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教师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或当即处理“捣蛋鬼”。而这位女教师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当她知道是哪个学生搞的鬼后,并未予以训斥,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只是不是地投去饱含温和眼光。一天天过去,女教师丝毫没有要“整”这个学生的意思,反而每次接触都向他投去格外亲切的目光。这样一来,这个“恶作剧”的同学不安了,不再担心挨“整”, 而是深深地后悔和惭愧。最后忍受不了这种不安的折磨,鼓起勇气到女教师面前认错。两种方法,前者会起到“火上加油”的反作用,造成僵局,后者采用的是“冷处理”的办法,既巧妙,效果不好。
- 放手让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这类学生惹事生非,好出风头是为了发泄内心不良情绪。所以单纯的禁、堵、防的办法,往往是禁而不止,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积压于内心的闷气不放出来就会象活火山那样随时可以能喷发。教师要相信他们,多放手让这些学生做好事,参加班级管理,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这样既适应他们的特点,又有利于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