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差生道德评价能力培养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社会舆论或别人评价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得到发展的。一般来说,都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从他人到自己”这样几个过程。道德评价能力一经形成,就会对别人或自己的道德经验给予一种积极的强化,加深对道德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促使主体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行动的自觉力量自身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道德结构,使自身的道德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言行,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差生往往表现出道德评价能力大大低于同班同学,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一种道德现象。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呢?
- 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
德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它们发展虽不平衡,但知是情、意、行的基础。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作基础,也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要进行道德评价,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思维,就可以对眼前所出现的人和事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因此,要提高差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纠正其不道德行为,除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立即给予制止外,还得使他们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等,使他们经过思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
- 教师示范,结合事例进行道德评价
在班级生活中,每天所遇到的道德事件很多,要使差生提高评价能力, 教师可结合其中的曲型事例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差生起到示范作用,从教师的评价中学会如何去评价其种道德事件。这种示范,具体生动,差生易于理解接受。
- 树立良好班风,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
集体的道德舆论是集体道德评价的表现,它是影响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力量。优良的班风是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沐浴其中,长期受熏陶,潜移默化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在优良的班风中,好的行为会受到称赞、鼓励,坏的行为会受到批评、指责、制止。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风,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
- 采用“道德两难论法”,加强道德评价训练
“道德两难论法”也叫“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专
家柯尔柏格用来有效地发展儿童道德判断力的一种德育方法。柯尔伯格认为,通过让儿童讨论与争辩在道德上难以判断的故事,能够启发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根据这种方法,教师可引导差生通过评价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人物,讨论班级、学校中的道德事件,对比剖析社会上的各种道德现象等来加强他们运用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识别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力。
- 经常反省,提高自我道德评价力
正确的自我道德评价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品德的内在力量。经常反省既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提高自我道德评价力的一种手段。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中的“内省法”,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曾子说:“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传不习乎?”应当引导差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起警钟,以利改正。反省的形式可以是指导差生做好各种小结,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谈心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