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过程出现滞留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良好的学习态度、生 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建立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进入初中,主导活动应该逐渐转变为学习,也就是是以学为主。人的主导活动对人的心理成熟影响极大。差生之所以有心理滞留现象,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顺利地、如期地、实实在在地完成这种主导活动的转变。他们虽然天天到校。但是人在教室,心想玩耍,加上高年级哥儿们的“传、帮、带”,学生玩的兴趣愈来愈烈,玩始终在他们头脑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形成一种把一切看成游戏的思想,对学校、家庭的教育都不当一回事,吊儿郎当。所以,他们的注意能力还滞留在无意注意阶段,有意注意未得到发展。于是,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目的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和感知能力差,一提起公式、定理、定律等,他们就头疼,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态度。由于注意力分散,所以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也不能得到发展,记忆还滞留在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水平上,故他们不能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知识。差生不喜欢也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喜欢深入思考和研究,思维方式还滞留在儿童听故事的阶段, 所以不适应抽象概念,数理化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差生的情感波动、意志薄弱,情感和意志还滞留在小学生阶段。由于缺乏意志,使他们不可能像其他
心理成熟较快的中学生一样,产生稳定的高层次的情感。例如:对祖国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某种思想的热爱和追求等,都是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刻的。象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这些较高层次的情感,他们都是很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