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差生归属感培养

所谓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产生一种寄托感。如果学生形成了归属感,那么他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向心力,将自己的言行与学校联系起来,培养差生的归属感有许多作用:①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建立和谐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②可以突出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教育系统中学校的主导作用,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差生犯错误甚至犯罪;③由于归属感的建立能使差生增强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所以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由此可以看出,归属感的培养有助于差生的转化。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呢?

  1.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够消除课堂上严肃紧张的气氛,突破课堂所受的时空限制, 使师生之间能充分地交流思想感情。积极组织差生参加课外活动,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增强他们在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一定要形式多样,如兴趣小组、义务劳动、郊游、参观等;二是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在参与活动时能全身心地投入;三是保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种活动不论具体目的是什么,教师都应将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感情作为经常性的内容; 四是要考虑学生的成就感,要使差生的智趣得到充分发挥,获得自信,如果活动只考虑那些好学生或有特长的学生的话,让差生屡遭失败,那么,他们不仅不愿为集体出力,向集体寻求帮助,反而会寻找各种借口逃避集体活动。

  1. 帮助差生寻找在集体中的位置

许多差生往往找不到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有些人由于成绩差, 自卑感重,认为自己是集体不需要的人,是多余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能发挥的作用。教师帮助差生在集体中寻找适当的位置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内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找到自己学习所努力的方向;二是课外活动中,应特别强调人尽其能, 让每个差生爱好、特长都得以充分发挥。差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便可以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形成自信心,教师应当保护差生的自尊心,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很难将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

  1. 采用以情感人的工作方式

教师的真情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向集体趋近靠拢的催化剂。对缺乏家庭温暖,或有缺陷而受人歧视的学生和那些差生,教师的爱尤为重要。总之,教师的工作方式应建立在对学生真心、真爱、真情的基础上。

  1. 重视节假日向心力的培养

除星期天外,学校的假期主要是节日性假期与寒暑假。寒暑假一般较长, 最易疏远学生对集体的感情,也易使学生受外界干扰。为此,教师可组织适当的聚会,一方面检查假期作业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可交流假期生活的体会, 诸如做家务的感想、旅游见闻之类。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通信,交流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