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的故事

古人行军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职工每天都在一线奋战,他们的“粮草”如何?郑广银时常这样问自己,也问膳食处。

一个生产,一个生活,这是职工日常活动的主要构成。生产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基本手段,生活或具体说膳食是职工体能的基本需求。我们要求职工为企业做贡献,职工也同时在看企业,不仅看当月发多少工资,还要看他们天天接触的许多与之相关的方面;开水有没有,空调转不转,从食堂窗口买到碗里的饭是否与所付价格等值⋯⋯既然是职工关心的问题,公司领导就更要关心。郑广银家住生活区,早餐大都在职工食堂吃。每天来得早,家中做饭不如到厂里就餐方便;经常光顾,还可以实地考察饭菜质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郑广银毫不客气地指出,职工食堂的一碗稀饭米粒都数得清。中层干部为之击节叫好。膳食处长坐不住了,散了会便把食堂管理人员叫在一起,狠狠批了一顿。郑广银说,批一顿没有用,这个问题事关职工利益,整改的要求是马上见效。第二天,膳食处长便“跟班作业”,一碗粥一碗粥地看,一个油饼一个油饼地比,而且多开了窗口,满面春风地迎接职工。早餐的品种也逐渐增多,有大米粥、小米粥、牛奶、豆浆,主食也形成系列,馒头、馒头干、油饼、油条、玉米馍,一应俱全,小菜也增加到十几个。

郑广银一再强调,公司给予食堂的补助,要取于集体,用于集体,原原本本还给职工。公司办食堂的目的,就是要让职工有一种“家”的感觉。不能像大街上的餐馆,以赢利为唯一目的。为了使职工在就餐时得到稍许休息和放松,公司投资 20 多万元,装修了餐厅,并安装了冷热空调,增加了红外线消毒器、电烤箱和自动馒头机等。与此同时,公司还把厨师送到外地培训,参加省市厨师定级考试,并请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的高级厨师前来传经授艺。之后,又连续组织了练兵表演和技术比赛,评出最佳最优,出席公司和市里的模范人物表彰会。这就使职工食堂里里外外,从设备到人员,从饭菜到服务,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变。如果问职工对全厂满意的方面有哪些, 职工食堂必然名列其中。一些领导和外地客户也为餐厅的整洁环境和可口饭菜而叹服。

郑广银打年轻时就有一种体会,劳累奔波了半日,回到家残羹剩饭,或者饭菜不合口味,心里总感到别扭,一天打不起精神来。过去,经济收入低,

自身条件差,生活可以穷对付,现在情况变了,尤其在天鹅公司,员工收入都不算很低,他们希望不仅在家里,就是在公司食堂,也要略为讲究一点, 当然,这种讲究还是有限度的,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不可能把钱都花在吃喝上。公司有条件,就要体谅他们,理解他们。既要做到物有所值,又要做到风味多样。你总是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是公仆,实际上总是反过来,人家就不信你的,不听你的。

郑广银把改善职工食堂的工作叫做“软投入”。它不像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以及各种制度那样,对职工有直接的作用力,而是通过满意的服务,调动起情感的力量,间接地作用于工作和生产。如果把食堂、职工之家之类设施,比作加油站、避风港的话,那么从这里出发的就应当是一支生气勃勃的队伍,而经劈风斩浪之后,再回到这里,得到充实、休整之后,又回到前线, 如此循环往复,其力无穷。

在郑广银看来,不懂生产管理的人,不是好领导,而不懂关心职工生活, 不懂得职工生活与生产关系的人,照样不是好领导,而且是一个既不懂尊重人,又缺乏一定品位的官僚主义者。这样的人不会得到职工拥护,这样的企业也不会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