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的转化

在企业,时不时听到职工的牢骚,有的是当面发,有的是传来的。

郑广银对牢骚从不轻易否定,而是采取辩证的态度:牢骚本身不是好事, 牢骚发得大多,太狠,太远,大离奇了,会令人泄气,误人误事;但是,不少牢骚又往往事出有因,听一听,悟一悟,从中得出几分真知的见,可以改进工作,增强稳定。

他分析了牢骚的不同种类。一种是为个人发牢骚。这里边包括自己受了委屈,埋怨领导处事不公;自己本来错了,处理得也合理,但对别人没这样处理;自己本来工作不力,但看到别人多拿奖金或评先得优不眼气。一种是为他人发牢骚。这里边包括张三比李四强,为什么不用张三用李四;陈某假模假样,成了领导的红人,凭什么;这个月生产完成的不错,为什么奖金比别的车间、班组低。还有一种是泛牢骚,看到什么不满意、不顺心便牢骚满腹:既然厂区不让吸烟,蹲在大门口外吸,门里门外,算不算违章;花钱植树种草,哪如给大伙多发点奖金;整天喊禁止大吃大喝,哪个单位小吃小喝了;⋯⋯这种牢骚没有十分具体的目标和针对性,但牢骚所指的现象是存在的。

对后一种牢骚,郑广银大多付之一笑,有时也和职工开玩笑:“植树种草不花钱,你给玩玩魔术变出来不更好吗?到大门外吸烟,只要你是在班后, 我并没反对。”这样一来二去,哈哈一笑,牢骚便平息了。但对前两种牢骚, 郑广银认真调查过,有的属于个别职工无理取闹,有的确实暴露出一些管理人员不公正或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郑广银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讲,你要让员工少发牢骚或不发牢骚,首先要把自己搞正确。屁股底下一摊屎,不让员工喊声臭,那是不可能的。另外,要特别讲究工作方法,有的问题不必在会议上点名,敲打一下效果更好;有的问题不在班上讲,谈谈心,搞搞家访, 什么都解决了;还有些时候,领导要有点胸怀,非原则问题,他多说一句, 你少说一句,最终能使员工好好干工作,比什么都强。

当然,涉及员工困难和企业发展方面的牢骚,无论当面听的,还是背后传的,都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样的牢骚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便是一种误解或糊涂认识,也有解决和澄清的必要。郑广银认为,企业以人为本, 就是广大员工为本,员工中有许多正常正当的需求,而本人又难以做到,企业领导不管,谁管?冬天下雪,郑广银听到一位工人说,“这上班的路真滑!”

另一工人则说:“当官的不怕,屁股后边冒烟。”郑广银心头一沉,看着职工骑车打滑的样子,暗暗自责,他把总务处的同志叫来,嘱咐:“凡工人上下班通行的路,都要打扫干净,来不及的话,先撤上盐,再清除。我们企业的职工每天都在创造财富,他们的行路安全没保证,既是总经理的失职,也是主管部门的失职”。从此,每逢下雪,或落叶飘零,总有人及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

在涉及企业发展上,郑广银也听到一些牢骚,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化纤厂现在的老底子,十年八载没问题,挣点钱不发给工人,还留着下小的呀? 郑广银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说明不少员工缺乏企业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企业也是如此。虽然化纤集团固定资产不少,产品很过硬,知名度也不低,利润回报也很高,但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漠视市场的千变万化,早晚要蚀掉老本,垮下台来。于是,他和班子成员在全公司范围发起“喜中找忧”活动。诸如“我们的家业与上万名成员是否相称”、“10 年不发展我们将会怎样”、“市场经济给我们什么启示”、“守成与创业”、“停滞的生产力还叫不叫生产力”,一系列带有重要意义和哲学思考的命题,在广大员工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厂报、墙报、宣传栏、电视台等舆论阵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一个谈忧患、讲发展的话题扯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最后在上不上 7500 吨技改工程上形成共识:必须上!赶快上!

员工们对加快企业发展的关注和热情,令郑广银感慨不已。从一句牢骚发端,加以正确引导,产生如此巨大的凝聚力,说明员工是可敬可爱的。但作为企业领导,不应等到意见撞破你的耳鼓时,才去听,才去问,才去想办法。牢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应当把牢骚中反映的正确意见,从“地下” 引到“地上”,打开言路,牢骚自消。于是,公司设立了合理化建议奖,每半年综合归纳,评出获奖者。重要建议,可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马上组织认定论证,迅速组织实施。郑广银说:“言路打开,良策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