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碎心的人

调兵遣将。击鼓上阵。总厂召开动员誓师大会。任命九个分厂厂长分别为九个安装队的队长,并号召青年员工到艰苦的地方去,到企业急需的地方去。九位厂长像出征的大将,一个个走上台去,表达各自的决心。不到一周时间,全部人马筹集齐备。在生产按部就班、照常运行的情况下,一支支由企业内部管理、技术人员和职工组成的安装队声势壮阔地开进了施工工地。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十分正确。这些安装人员对施工安装的设备、线路、管道、走向、技术要求、规范标准等了如指掌,对于本不熟悉的新技术、新设备,在安装中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而且是谁安装谁使用,责任心自然到位。因为一次性开车成功与否,是对他们工作成果的直接检验,也关系着他们今后新的生产工序能否正常。各分厂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要干好,干好的事自己检,不能用自己的失误打自己的脸等通俗口号。

更为可喜的是,50 年代火热的劳动竞赛场面在这里重现。早上班,晚下班,司空见惯。下雨天,顶着块塑料布照干不误。一个职工发高烧,同事把他送到医院,第二天他就跑回工地。还有一位职工,家里妻子生病,自来水管道又坏了,他叫内弟帮助修好,并照看病人。几十名主动请战的大学生, 三十岁左右,生龙活虎,把专业知识和辛勤汗水一同洒在工地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个月下来,身上掉了几斤肉,手上磨起一层老茧。他们笑呵呵吟起打油诗,表明心迹,“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完蛋我完蛋。要想不完蛋,只有拼命干。”

安装队在释放空前的劳动热情的同时,还把“精心、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带进了工地。

1995 年 10 月底,主设备、主要流水线宣告完工。期间,几个安装队对不合理的设计屡次提出质疑。一次,二动力分厂安装队认为一个部位的动力管路走向不符合实际需要,与技术人员交涉。有人说,设计者是国家尖子人

才,不会错的。他们不肯罢休。经过设计者、生产者、施工者的共同分析, 重新论证,设计者修改了方案。有关专家说,像这样的问题,过去只能在试车时才能发现。到那时再改,费钱费力不说,而因一道工序耽误了整个生产线的开车运行,其损失可就不是能用十万、百万计算的。

将士们在前线热火朝天地干,郑广银哪里坐的住!除每天挤时间往工地跑,夏天还送去冷饮,并一瓶一瓶地打开;送到职工的手里;冬天了,冰大雪地,他抱着一件件大衣,和公司班子成员,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发送。他安排专车,供职工处理急务。他宁肯把公司机关的开支压下来,也要首先满足工地一线人员。为了褒扬安装人员的创业精神,他拨出 10 万元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那些工作突出者。他说:“这点钱只是小数目,我们仅安装费一项,就能节省几百万元。应该让那些吃苦的不吃亏。”

与此同时,郑广银也把温暖带到乙方土建工地。与工地领导促膝交谈, 给工人们送去与本企业人员同样的水果、冷饮,工人生病了,马上安排公司医院精心诊治。中秋节、国庆节,还把乙方代表请到一起会餐,畅谈合作, 交流感情。乙方所需的工程进度款,每次都是及时足额到位。乙方感慨道: 天鹅公司真是有大家风范。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展,郑广银操碎了心。他还记得 1958 年老厂设备安装时,砸死两名职工的血的教训。每到工地,他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是安全条件下的高质量、高速度。在布置安全保卫工作时,他每月特意拨给各分厂2000 元,作为晚上值班人员看护设备、工地的额外补助。

随着时间一天天逼近,施工进入高、难度阶段。省、市领导再三催问。早完工、早投产,成为上上下下的一致呼声。像运动场上一样,最后冲刺需要重新凝聚暴发力。此时稍一松懈,就会打乱全局目标。为此,郑广银在党政联席会上提出具体时限,“1995 年 7 月 1 日正式联动试车,各工序投料试生产。7 月 1 日,是党的生日。能不能向党的生日献上这份厚礼,是对我们的一场严峻考验。”此时,距离这个日子只剩下三个月。

1996 年 3 月 15 日,公司成立会战指挥部。施工月计划改成了日计划。

同日,倒计时牌竖立在公司大门口。由公司团委向 35 岁以下青年发起的义务劳动倡议书,同时在厂报、闭路电视和公司宣传栏刊出。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纷纷在宣传栏下签名。怀着为企业第二次创业贡献青春热血的真诚热望,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开进了工地,冲上了如火如茶的战场。

郑广银心潮起伏,看着火热的施工场面,看着一个个跃动着的青春身影, 多少辛劳化作一抹微笑。他相信“七一”试车一定能够实现。他深邃的目光中,似乎看到一只硕大无比的天鹅,在苍茫碧空中悠悠翱翔。